风湿四条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一身尽疼发热者.湿也.日晡所剧者.风也.盖湿无来去.而风有休作.故疼痛发热.每至日晡则剧也.成氏曰.若汗出当风而得之者.则先客湿而后感风.若久伤取冷所致者.则先感风而后客湿.风与湿合.故曰此名风湿.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风湿虽并为六淫之一.然风无形而湿有形.风气迅而湿气滞.值此雨淫湿胜之时.自有风易却而湿难驱之势.而又发之速而驱之过.宜其风去而湿不与俱去也.故欲湿之去者.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此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之旨欤.
以上七条.亦从王叔和痉湿 篇中录出.非太阳原文也.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伤寒至八九日之久.而身疼不除.至不能转侧.知不独寒淫为患.乃风与湿相合而成疾也.不呕不渴.
里无热也.脉浮虚而涩.风湿外持.而卫阳不振也.故于桂枝汤去芍药之酸寒.加附子之辛温.
以振阳气而敌阴邪.若大便硬.小便自利.知其人在表之阳虽弱.而在里之气自治.则皮中之湿.
所当驱之于里.使从水道而出.不必更出之表.以危久弱之阳矣.故于前方去桂枝之辛散.加白术之苦燥.合附子之大力健行者.于以并走皮中.而逐水气.此避虚就实之法也.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此亦湿胜阳微之证.其治亦不出助阳驱湿.如上条之法也.盖风湿在表.本当从汗而解.而汗出表虚者.不宜重发其汗.恶风不欲去衣.卫虚阳弱之征.故以桂枝、附子助阳气.白术、甘草崇土气.云得微汗则解者.非正发汗也.阳胜而阴自解耳.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而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 风湿四条《伤寒贯珠集》
- 风湿身痛部《本草易读》
- 风湿酸软《症因脉治》
- 风湿热与风湿性心脏病《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风湿瘫痪《奇效简便良方》
- 风湿热头痛《中医词典》
- 风湿头痛《中医词典》
- 风湿热《心脏病学》
- 风湿痿软《中医词典》
- 风湿热《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 风湿痿软《症因脉治》
- 风湿热《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风湿温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风湿论《医门法律》
- 风湿相搏《中医名词词典》
- 风湿灸饼方《急救广生集》
- 风湿相搏《医学心悟》
- 风湿候《诸病源候论》
- 风湿相搏《伤寒括要》
- 风湿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风湿性多肌痛《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风湿寒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风湿性舞蹈病《神经病学》
- 风湿寒热痛《明医指掌》
- 风湿性心脏病《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 风湿腹胀《症因脉治》
- 风湿性心脏病《胸外科学》
- 风湿腹胀《中医词典》
- 风湿腰痛《圣济总录》
- 风湿方九首《外台秘要》
- 风湿腰痛《中医词典》
《伤寒贯珠集》
- 卷一/太阳篇上
- 辨列太阳条例大意
- 太阳正治法第一
- 太阳权变法第二
- 不可发汗例十条
- 桂枝二越婢一汤脉证一条
- 桂枝麻黄各半汤脉证一条
- 大青龙汤脉证二条
- 小青龙汤脉证二条
- 十枣汤证治一条
- 五苓散证治一条
- 表实里虚四逆汤先救里一条
- 阳微先汗阴微先下随脉施治一条
- 伤寒里虚法先补里二条
- 结阴代阴脉法一条
- 太阳斡旋法第三
- 卷二/太阳篇下
- 太阳救逆法第四
- 太阳类病法第五
- 卷三/阳明篇上
- 卷四/阳明篇下
- 阳明明辨法第二
- 阳明杂治法第三
- 卷五/少阳篇
- 辨列少阳条例大意
- 少阳正治法第一
- 少阳权变法第二
- 少阳刺法第三
- 卷六/太阴篇
- 卷七/少阴篇
- 卷八/厥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