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汗吐下解后病脉证治三条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伤寒发汗.或吐或下.邪气则解.而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胃气弱而未和.痰气动而上逆也.旋覆花咸温.行水下气.代赭石味苦质重.能坠痰降气.半夏、生姜、辛温.人参、大枣、甘草甘温.合而用之.所以和胃气而止虚逆也.
旋覆代赭石汤方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炙甘草(三两) 生姜(五两切)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此伤寒邪解而饮发之证.饮停于中则满.逆于上则气冲而头眩.入于经则身振振而动摇.金匮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其脉沉紧.又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又云、其人振振身 剧.必有伏饮是也.发汗则动经者.无邪可发.而反动其经气.故与茯苓、白术.以蠲饮气.桂枝、甘草.以生阳气.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也.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 炙甘草(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阴阳自和者.不偏于阴.不偏于阳.汗液自出.便溺自调之谓.汗吐下亡津液后.邪气既微.
正气得守.故必自愈.

- 发汗吐下解后病脉证治三条《伤寒贯珠集》
- 发汗吐下后杂病证《伤寒总病论》
- 发汗丸《备急千金要方》
- 发汗吐下后七十三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 发汗亡津证二 太阳五十七《伤寒悬解》
- 发汗吐下后病状《千金翼方》
- 发汗亡阳证九 少阴十《伤寒悬解》
- 发汗吐下后《备急千金要方》
- 发核《续名医类案》
- 发汗汤《备急千金要方》
- 发洪《中医词典》
- 发汗散《备急千金要方》
- 发黄《中医名词词典》
- 发汗利水辩《侣山堂类辩》
- 发黄《景岳全书》
- 发汗禁例《中医词典》
- 发黄《伤寒说意》
- 发汗禁例《中医名词词典》
- 发黄《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 发汗后脉证治法十五条《伤寒贯珠集》
- 发黄《伤寒捷诀》
- 发汗鼓粥《保健药膳》
- 发黄《疫疹一得》
- 发汗动血证八 少阴九《伤寒悬解》
- 发黄《医宗金鉴》
- 发汗不用燥药论《医学源流论》
- 发黄《幼幼新书》
- 发汗别法《伤寒补例》
- 发黄《医述》
- 发汗《伤寒捷诀》
- 发黄《证治准绳·幼科》
《伤寒贯珠集》
- 卷一/太阳篇上
- 辨列太阳条例大意
- 太阳正治法第一
- 太阳权变法第二
- 不可发汗例十条
- 桂枝二越婢一汤脉证一条
- 桂枝麻黄各半汤脉证一条
- 大青龙汤脉证二条
- 小青龙汤脉证二条
- 十枣汤证治一条
- 五苓散证治一条
- 表实里虚四逆汤先救里一条
- 阳微先汗阴微先下随脉施治一条
- 伤寒里虚法先补里二条
- 结阴代阴脉法一条
- 太阳斡旋法第三
- 卷二/太阳篇下
- 太阳救逆法第四
- 太阳类病法第五
- 卷三/阳明篇上
- 卷四/阳明篇下
- 阳明明辨法第二
- 阳明杂治法第三
- 卷五/少阳篇
- 辨列少阳条例大意
- 少阳正治法第一
- 少阳权变法第二
- 少阳刺法第三
- 卷六/太阴篇
- 卷七/少阴篇
- 卷八/厥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