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暑疟
暑疟:多因长夏纳凉,感受阴暑,暑汗不出,邪伏于内,直至秋凉,冒凉气而发。先贤云:"暑气内伏者,阳气也;秋凉外束者,阴邪也;新邪与卫气并居,则内合伏暑,故阴阳相搏而疟作矣"。其症恶寒壮热,口渴引饮,脉弦或洪或软,或著衣则烦,去衣则凛,肌肤无汗,必待汗出淋漓而热始退。治以清营捍疟法,如渴甚加麦冬、花粉以佐之。初起多实,以祛邪为先,久病多虚,以养正为主。当分深浅治之。
(歌括)
暑疟长夏受暑阴,暑汗不出邪遂侵。
恶寒壮热引饮渴,著衣则烦去衣凛。
初起无汗热汗解,脉弦或洪或软形。
清营捍疟渴麦粉,实则祛邪虚扶正。

- 暑疟《时病论歌括新编》
- 暑命名之别《温病正宗》
- 暑疟《中医名词词典》
- 暑迷《中医词典》
- 暑疟《时病论歌括新编》
- 暑门要药《冯氏锦囊秘录》
- 暑疟《中医词典》
- 暑门(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暑疟《医述》
- 暑门《寿世青编》
- 暑疟《灵素节注类编》
- 暑门《医方考》
- 暑疟《时病论》
- 暑门《张氏医通》
- 暑疟《儿科萃精》
- 暑脉案《类证治裁》
- 暑气《中医词典》
- 暑令疡毒小疖《外科心法要诀》
- 暑气呕吐《中医词典》
- 暑令疡毒小疖《医宗金鉴》
- 暑气呕吐《症因脉治》
- 暑令疡毒小疖《中医词典》
- 暑热《中医名词词典》
- 暑令《中医词典》
- 暑热《中医词典》
- 暑淋《中医词典》
- 暑热《医学传灯》
- 暑痢《中医词典》
- 暑热《临证指南医案》
- 暑痢《中医名词词典》
- 暑热《医学启源》
《时病论歌括新编》
- 作者:周选堂 制作:“E书时空”
- 作者周选堂简介
- 序一:李序
- 序二:章序
- 序三:徐序
- 编者的话
- 正文
- 卷一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 卷二 春伤于风大意
- 卷三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飧泄
- (二)洞泄
- (三)寒泻
- (四)火泻
- (五)暑泻
- (六)湿泻
- (七)痰泻
- (八)食泻(附:饮泻)
- (九)风痢
- (十)寒痢
- (十一)热痢(附:暑痢)
- (十二)湿痢
- (十三)噤口痢
- (十四)水谷痢
- (十五)休息痢
- (十六)五色痢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四 夏伤于暑大意
- 卷五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风疟
- (二)暑疟
- (三)寒疟
- (四)湿疟
- (五)温疟
- (六)瘴疟
- (七)瘅疟
- (八)牝疟
- (九)痰疟
- (十)食疟
- (十一)疫疟
- (十二)虚疟
- (十三)劳疟
- (十四)疟母
- (十五)三日疟
- (十六)伏暑
- (十七)秋暑(附:秋凉)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六方)
- 卷六 秋伤于湿大意
- 卷七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 卷八 冬伤于寒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