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仲景温义
仲景《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热灼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伤寒阳乘阴位,卫气内郁,则发热。热传阳明,金土枯燥,则作渴,阴乘阳位,营气外闭,则恶寒,故太阳伤寒,未传阳明,则有寒热而无渴证。若病在太阳,发热作渴,而不恶寒,此非伤寒。是谓温病。温病之家,阳盛阴虚,津血枯槁,最忌汗、下、火攻。若发汗亡阴,身热如灼,火烈风生,名曰风温。风温为病,阳亢阴绝,其脉尺寸俱浮。毛蒸里泄,常自汗出;清气消亡,身体重浊;胆热传胃,土困则多眠睡;鼻息粗重,必作鼾声;机关燥涩,语言难出。是皆误汗之证也。若被下者,亡其肾阴,小便不利;血枯金燥,直视不转;风木疏泄,溲溺遗失。是皆误下之证也。若被火者,病微则肌肉熏蒸,而发黄色;病剧则水枯木燥,肝胆失营,魂气震荡,形如惊痫;筋脉伸缩,时作瘛疭;肌肤焦黑,色若烟熏。是皆误火之证也。凡若汗、若下、若火,皆为逆治。一逆尚延引其时日,再逆则催促其命期矣。

- 仲景温义《四圣悬枢》
- 仲景外感热病篇《温热经纬》
- 仲景疫病篇《温热经纬》
- 仲景叔和合而为一《此事难知》
- 仲景阴证论例《阴证略例》
- 仲景湿温篇《温热经纬》
- 仲景用桂枝例解《研经言》
- 仲景三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 仲吕《中医词典》
- 仲景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论《伤寒括要》
- 仲明斋《中医词典》
- 仲景平脉法四十五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 仲木内人气喘作胀《孙文垣医案》
- 仲景脉义《景岳全书》
- 仲气虚中满(有发明)《孙文垣医案》
- 仲景论十二脉《中医词典》
- 仲秋痹《中医词典》
- 仲景六经辨证与内经热病论互异《伤寒寻源》
- 仲思枣《证类本草》
- 仲景浮汗而沉下《此事难知》
- 仲夏痹《中医词典》
- 仲景伏气温病篇《温热经纬》
- 仲学辂《中医词典》
- 仲景伏气热病篇《温热经纬》
- 仲贻胡公经验广育神方原序(系越水叶老人原传)。《宁坤秘籍》
- 仲景方当分四派《读医随笔》
- 众痹《中医词典》
- 仲景法非北学辨《研经言》
- 众痹周痹《灵素节注类编》
- 仲景东垣河间丹溪诸书孰优《明医杂着》
- 众疾门《妇人大全良方》
《四圣悬枢》
- 自叙
- 卷一·温病解第一
- 卷二·疫病解第二
- 疫病原始
- 寒温病异
- 表里殊法
- 温疫由来
- 寒温殊病
- 表解热除
- 阴衰营陷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阳明腑证
- 少阳经证
- 三阳传胃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六经治法
- 停水不消
- 寒疫由来
- 表里同异
- 表解寒散
- 阳衰卫陷
- 传经大凡
- 阳旺传腑
- 阴盛传脏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阳明腑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三阴治法
- 卷三·痘病解第三
- 痘病根原
- 痘病消长
- 热吉寒凶
- 抑阴扶阳
- 太阳经证
- 阴阳盛衰
- 停水不消
- 烦渴发热
- 血升鼻衄
- 阳明经证
- 发热出痘粒满痂生
- 红白消长
- 发紫变黑顶平根散
- 郁重粒多蒙头锁项抱鼻环唇肿消眼闭
- 阳明府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三阴治法
- 庸工谬妄
- 卷四·疹病解第四
- 卷五·伊公四问第五
- 附录:药方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