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胀

《四圣心源》书籍目录

水从下升,而推原其本,实自上降,离中之阴,水之根也。水降于肺胃,肺胃右转,清凉而化浊阴,是水降于气分也。肺胃不降,阳分之水淫泆而上逆,故脐以上肿。金性喜敛,其收敛而不郁者,阳明胃土之降也。土湿胃逆,肺无降路,阳分之水,不得下行,阴分之水,反得上泛。水入于肺,宗气隔碍,则为喘满;水入于经,卫气壅阻,则为肿胀。

水生于肺而统于肾,藏于膀胱而泄于肝。肾与膀胱之府,相为表里。

饮入于胃,脾阳蒸动,化为雾气,而上归于肺。肺金清肃,雾气洒扬,充灌于经络,熏泽于皮肤,氤氲郁霭,化为雨露。及乎中焦以下,则注集滂沛,势如江汉矣。

膀胱者,水之壑也。肺气化水,传于膀胱,肝气疏泄,水窍清通,是以肿胀不作。膀胱之窍,清则开而热则闭。《灵枢》: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其虚而遗溺者,相火之下虚也,其实而闭癃者,非相火之下实也。以肾主蛰藏,肾气能藏,则相火秘固而膀胱清;肾气不藏,则相火泄露而膀胱热。相火蛰藏,膀胱清利,是谓之实。膀胱之热者,相火泄于肾藏而陷于膀胱也。

相火藏于肾水,原不泄露,其泄而不藏者,过在乙木。木性疏泄,疏泄之令畅,则但能泄水而不至泄火。水寒土湿,生气郁遏,疏泄之令不行,而愈欲疏泄,故相火不得秘藏,泄而不通,故水道不能清利。

相火之陷,其原在肝,肝气之陷,其原在脾。肝脾郁陷,合相火而生下热,传于己土,己土以其湿热传于膀胱,是以淋涩而赤黄也。

膀胱闭癃,水不归壑,故逆行于胸腹,浸淫于经络,而肿胀作焉。水热穴论: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皆积水也。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其本之在肾者,宜泻之于膀胱;其标之在肺者,宜泻之于汗孔。汗溺之行,总以燥土疏木为主。水病之作,虽在肺肾两藏,而土湿木郁,乃其根本也。

苓桂浮萍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浮萍三钱 桂枝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

中气虚,加人参,寒加干姜。肺热,加麦冬贝母

苓桂阿胶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阿胶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小便不清,加西瓜浆,热加栀子。中虚加人参,寒加干姜

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阳败土湿,不能制伏水邪,故病肿胀。泻湿燥土,疏木行水,是定法也。后世八味加减之方,地黄助脾之湿,附子益肝之热,肝脾未至极败,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则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误人也。

气位于上,水位于下。气之在上,虽壅满郁遏,而不至于胀,惟下陷而不升,则病气鼓;水之在下,虽停瘀凝结,而弗至于肿,惟上逆而不降,则病水胀。肿在身半以上者,水胀也;胀在身半以下者,气鼓也。其一身俱至肿胀者,气病于下而水病于上也。气水交病,则气中亦有积水,水中不无滞气。

总之,气不离水,水不离气,气滞则水凝,水积则气聚。气病于下者,其水道必不利;水病于上者,其气道必不通。仲景《金匮·水气》之法,腰以上肿,当发其汗,汗发则气通而水亦泄;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便利则水行而气亦达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四圣心源》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四圣心源》书籍目录
  1. 水胀《四圣心源》
  2. 水胀《灵枢悬解》
  3. 水胀《中医词典》
  4. 水胀《中医名词词典》
  5. 水胀《灵素节注类编》
  6. 水胀《黄帝内经·灵枢》
  7. 水胀《医学摘粹》
  8. 水札《饮膳正要》
  9. 水胀《医学摘粹》
  10. 水藻《本草纲目》
  11. 水胀《内经评文》
  12. 水脏《中医词典》
  13. 水胀《校注医醇剩义》
  14. 水灾伤《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15. 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类经》
  16. 水运临子《中医词典》
  17. 水胀石水风水《医宗金鉴》
  18. 水运《中医词典》
  19. 水胀石水风水《杂病心法要诀》
  20. 水曰流衍之纪《脉诀汇辨》
  21. 水胀通论《医学纲目》
  22. 水曰静顺之纪《脉诀汇辨》
  23. 水胀总论《证治准绳·杂病》
  24. 水曰涸流之纪《脉诀汇辨》
  25. 水针疗法《中医名词词典》
  26. 水郁之发《松峰说疫》
  27. 水针疗法《中医刺灸》
  28. 水郁折之《中医词典》
  29. 水针疗法《中医词典》
  30. 水郁折之《中医名词词典》
  31. 水针麻醉《中医词典》

《四圣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