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
小儿表虚, 自汗,古法主玉屏风散(如蜜炙黄 、防风、土炒白术等味)。
若恶寒冷,阳气虚也,古法主桂枝汤(如白芍、桂枝、炙甘草)。加炙附子,引用姜、枣。
阳明里实。蒸蒸自汗。古法主白虎汤(如 石膏、生知母、生甘草、粳米等味)以清之。
便秘者。古法主调胃承气汤(如大黄、芒硝、甘草,引用生姜)以攻之。
〔真按〕自汗一证,多由心肾两虚而得之者。然阴虚阳必凑之,故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凑之,故发厥而自汗。皆阴阳偏胜之见端也。小儿脏腑娇嫩,皮腠未密,或重衣浓被,致五内生热,热搏于心,故心腋不能自存,而额汗出也。额为心之位,宜收敛心气,固心血,方以炒党参二钱,白归身五分,另有 猪心切一薄片,共煎汤,空心服之。
若大病后,气血两虚,津液自汗,或潮热,或寒热发过之后,身凉自汗,日久令儿黄瘦,失治则变蒸疸,急宜固其真元。方用嫩黄 一钱,炒党参八分,漂白术八分,炙甘草五分,引用龙眼肉三枚。
若脾虚泄泻自汗后,而遍身冷,有时遇泻则无汗,不泻则有汗,此为大虚之候,急用真人参三钱(无力者用西党参三钱)。生金钱术二钱,北干姜一钱,炙甘草一钱,以挽救之。
泻止,除去干姜不用,加炙黄 一钱,同煎。
小儿自汗,上至胸,下至脐,此胃虚也,宜补胃。方用四君子汤加黄 。

- 自汗《儿科萃精》
- 自汗《丹溪治法心要》
- 自汗《伤寒寻源》
- 自汗《丹溪手镜》
- 自汗《幼科心法要诀》
- 自汗《伤寒六书》
- 自汗《医效秘传》
- 自汗《伤寒六书》
- 自汗《温疫论》
- 自汗《松峰说疫》
- 自汗《伤寒明理论》
- 自汗《伤寒大白》
- 自汗《广瘟疫论》
- 自汗《仁术便览》
- 自汗《女科折衷纂要》
- 自汗《医学心悟》
- 自汗《金匮钩玄》
- 自汗《丹溪心法》
- 自汗《女科证治准绳》
- 自汗《卫生易简方》
- 自汗《女科证治准绳》
- 自汗《保婴撮要》
- 自汗《伤寒指掌》
- 自汗《济阴纲目》
- 自汗《伤寒括要》
- 自汗《普济方·针灸》
- 自汗(伤寒自汗 盗汗)《针灸资生经》
- 自汗《证治准绳·杂病》
- 自汗、盗汗《小儿常见病单验方》
- 自汗《证治准绳·女科》
- 自汗盗汗《疫疹一得》
《儿科萃精》
- 作者:陈守真 朝代:民国 年份:公元1930年
- 李序
- 自序
- 凡例
- 卷一总论
- 卷二初生门
- 初生保护
- 附养子十法
- 初生拭口
- 初生断脐
- 初生洗浴
- 初生哺乳
- 初生乳核
- 初生剃头
- 初生无皮
- 初生胎黄
- 初生胎赤
- 初生不啼
- 初生不乳
- 初生不小便
- 初生不大便
- 初生二便不通
- 初生眼不开
- 初生吐不止
- 初生肛门内合
- 初生噤口
- 初生撮口
- 初生脐湿脐疮
- 初生脐突
- 初生脐风
- 初生啼哭不止
- 初生夜啼
- 初生遍身鱼泡
- 初生螳螂子
- 初生猢狲疳
- 初生阴囊过大
- 初生阴囊缩入腹
- 初生赤游风
- 卷三身体诸病门
- 卷四伤风门
- 卷四伤寒门
- 卷四伤暑门
- 卷四伤湿门
- 卷四火热门
- 卷四感冒门
- 卷四时疫门
- 卷五惊风门
- 卷五痫症门
- 卷五痘证门
- 卷五麻疹门
- 卷六霍乱门
- 卷六疳证门
- 卷六疟证门
- 卷六痢证门
- 卷六疝证门
- 卷六淋证门
- 卷六黄胆门
- 卷七痰证门
- 卷七血证门
- 卷七汗证门
- 卷七咳嗽门
- 卷七喘证门
- 卷七吐证门
- 卷七泻证门
- 卷七积滞门
- 卷七癖疾门
- 卷八水肿门
- 卷八腹胀门
- 卷八三消门
- 卷八头痛门
- 卷八腹痛门
- 卷八杂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