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四十九
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东垣有法有方,人参、黄 ,少佐桂枝。
虚,附子亦可少用,须小便煮。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汗,凉膈散主之。痰症亦有汗,自汗,大忌生姜,以其开腠理故也。
【附录】或问湿之与汗,为阴乎,为阳乎?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则为脾胃也。人之犹天地之雨也,阴滋其湿则为露,露为雨也。阴湿下行,地之气也。汗多则亡阳,阳去则阴胜。甚则寒中。湿胜则音声如从瓮中出,言其壅也,不出也,以明其湿审矣。《内经》曰∶“外寒”,虽见热中,蒸蒸为汗,终传大寒,知始为热中。表虚亡阳,不任外寒,终传寒中成痹寒矣。色以候天,脉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阴阳也,故以脉气候之,皆有形无形之见者也。又云∶“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外者为汗”。盖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故阴虚阳必凑,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乘,发厥而自汗。故阴阳偏
【附方】
玉屏风散 治自汗。
上每服三钱,水一钟半,姜三片,煎服。
大补黄 汤 治自汗,虚弱之人可服。
黄 (蜜炙) 防风 川芎 山茱萸肉 当归 白术(炒) 肉桂 甘草(炙) 五味 人参(各一两) 白茯苓(一两半) 熟地黄(二两) 肉苁蓉上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调卫汤 治湿胜自汗,补卫气虚弱,表虚不任风寒。
麻黄根 黄 (各一钱) 羌活(七分) 生甘草 归梢 生黄芩 半夏(各五分) 麦门冬 生地黄(各三分) 猪苓(二分) 苏木 红花(各二分) 五味(七个)
上作一服,水煎热服。
上为末。周身扑之。
又方
何首乌末。津调封脐,妙。
黄 建中汤
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一个,入饧少许,水煎服。
连翘(一两) 山栀 大黄 黄芩 薄荷叶(各半两) 甘草(一两半) 朴硝(一分)
上以水煎服。
- 自汗《丹溪心法》
- 自汗《卫生易简方》
- 自汗《医学心悟》
- 自汗《保婴撮要》
- 自汗《仁术便览》
- 自汗《济阴纲目》
- 自汗《伤寒大白》
- 自汗《普济方·针灸》
- 自汗《松峰说疫》
- 自汗《证治准绳·杂病》
- 自汗《伤寒六书》
- 自汗《证治准绳·女科》
- 自汗《伤寒六书》
- 自汗《证治准绳·类方》
- 自汗《丹溪手镜》
- 自汗《证治准绳·幼科》
- 自汗《丹溪治法心要》
- 自汗《证治准绳·幼科》
- 自汗《儿科萃精》
- 自汗《医述》
- 自汗《伤寒寻源》
- 自汗《医宗金鉴》
- 自汗《幼科心法要诀》
- 自汗《医学纲目》
- 自汗《医效秘传》
- 自汗《医学纲目》
- 自汗《温疫论》
- 自汗《医学纲目》
- 自汗《伤寒明理论》
- 自汗《经验麻科》
- 自汗《广瘟疫论》
《丹溪心法》
- 序
- 序二
- 附录
- 十二经见证
- 不治已病治未病
- 亢则害承乃制
-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 治病必求于本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脱肛二十八
- 呕吐二十九
- 恶心三十
- 咳逆三十一
- 翻胃三十二
- 吞酸三十三(附嗳气)
- 痞三十四
- 嘈杂三十五
- 伤食三十六
- 疸三十七
- 水肿三十八
- 鼓胀三十九
- 小便不通四十
- 小便不禁四十一
- 关格四十二
- 淋四十三
- 赤白浊四十四
- 梦遗四十五(附精滑)
- 消渴四十六
- 发热四十七(附胸中烦热、虚热、虚烦不眠)
- 恶寒四十八(附面热、面寒)
- 自汗四十九
- 盗汗五十
- 补损五十一
- 六郁五十二
- 内伤五十三
- 积聚痞块五十四
- 香港脚五十五(附足跟痛)
- 卷四
- 痿五十六
- 厥五十七
- 五十八
- 痫五十九
- 癫狂六十
- 惊悸怔忡六十一
- 健忘六十二
- 痛风六十三
- 疠风六十四(附身上虚痒)
- 缠喉风喉痹六十五(附咽痛咽疮)
- 头风六十六
- 头眩六十七
- 头痛六十八
- 眉眶痛六十九
- 心脾痛七十
- 胁痛七十一
- 腹痛七十二(附腹中窄狭、绞肠痧)
- 腰痛七十三(附肾着)
- 疝痛七十四(附木肾、肾囊湿疮)
- 耳聋七十五
- 鼻病七十六
- 眼目七十七
- 口齿七十八
- 破滞气七十九(附气刺痛,附诸气)
- 附脾胃八十
- 瘿气八十一(附结核)
- 跌扑损伤八十二
- 破伤风八十三
- 诸疮痛八十四(附天泡疮、冻疮)
- 卷五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