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续论
咳嗽初由风寒,久久不愈,则声哑羸瘦,痰中带血,气喘偏睡,变成虚痨。时医或谓外邪失表所致,或谓内伤及酒色过度所致。既已成痨,即戒用辛热之品,取甘润之剂,静而养阴,令真阴复而阳不亢,金水相滋,则咳嗽诸病除矣。然此说一行,误人无算,南医六味地黄丸、黑归脾汤等料,加麦门冬、五味子、淡菜胶、海参、阿胶胶、人乳粉、秋石霜、紫河车、叭杏仁、川贝母、猪脊髓之类,百服百死,诚堪痛恨。余读《金匮》书中,隐寓有大手眼。喻嘉言亦悟其妙,俱引而不发者,难与俗人言也。余临证以来,每见咳嗽百药不效者,迸去杂书之条绪纷繁。而觅出一条生路,止于《伤寒论》得之治法。《伤寒论》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三句,是金针之度。盖风寒之邪,挟津液而上,聚于膈中,以致咳嗽不愈。若风寒不解,其津液何以得下耶。若误行发散,不惟津液不下,而且转增其上逆之势矣。此所以通其上,即和其中,和其中,愈通其上也。至于风寒缠绵不已,积而成痨,及一切痰火,哮喘,咳嗽瘰 等症,皆缘火势熏蒸日久,顽痰胶结经隧,所以火不内息,则津液不能下灌灵根,而菁华尽化为败浊耳。且人全赖水谷之气生此津液,津液结则病,津液枯则死矣。《伤寒论》小柴胡汤谓∶“咳者去人参,生姜加干姜,五味子。”此为伤寒言,而不尽为伤寒言也。余取“上焦得通”三句,借治劳伤咳嗽,往往获效。

- 咳嗽续论《医学实在易》
- 咳嗽续论《医门法律》
- 咳嗽血《证治准绳·类方》
- 咳嗽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咳嗽血《证治准绳·杂病》
- 咳嗽性质辨病《常见病自测》
- 咳嗽血《医碥》
- 咳嗽胁痛《冯氏锦囊秘录》
- 咳嗽腰痛《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咳嗽哮喘《幼科释谜》
- 咳嗽要诀《华佗神方》
- 咳嗽唾粘方二首《外台秘要》
- 咳嗽要论《叶选医衡》
- 咳嗽唾血秘方《华佗神方》
- 咳嗽有红痰《女科百问》
- 咳嗽唾脓血《圣济总录》
- 咳嗽有痰秘方《华佗神方》
- 咳嗽吐血男女可用《奇方类编》
- 咳嗽有血《奇效简便良方》
- 咳嗽统论《金匮翼》
- 咳嗽与咳痰《物理诊断学》
- 咳嗽统论《圣济总录》
- 咳嗽原由症治《幼科释谜》
- 咳嗽痰中有红《孙文垣医案》
- 咳嗽章《医学妙谛》
- 咳嗽痰中带血珠血丝《理虚元鉴》
- 咳嗽者肺气之不清《医学传心录》
- 咳嗽痰壅《经验麻科》
- 咳嗽证《明医指掌》
- 咳嗽十六(附肺痿肺痈)《丹溪心法》
- 咳嗽证治《医宗金鉴》
《医学实在易》
- 作者:陈修园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卷一
- 十二官
- 六脏六腑纳甲诗
- 内景说
- 心说
- 肝说
- 脾说
- 肺说
- 肾说
- 胃说
- 胆说
- 大肠小肠说
- 三焦说
- 手心主说(即心包络)
- 膀胱说
- 命门说
- 附录高士宗部位说
- 经络易知
- 四诊易知
- 望色说
- 望色诗
- 辨舌说
- 辨舌诗
- 闻声诗
- 其二(僧自性着)
- 问证说
- 问证诗
- 切脉说
- 《内经》分发脏腑
- 王叔和分发脏腑
- 李濒湖分发脏腑
- 张景岳分发脏腑
- 寸关尺分诊三焦
- 脉法统论
- 持脉秘旨
- 新着八脉四言诗
- 七怪脉四言诗
- 妇人科诊脉四言诗
- 小儿验纹按额诊脉四言诗
- 诊脉别解一
- 诊脉别解二
- 《内经》诊法
- 附录徐灵胎诊脉决死生论
- 拟补徐灵胎诊脉论诗
- 运气易知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表证诸方
- 卷七
- 卷七
- 卷八
- 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