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寒
〔大〕妇人恶寒者,亦有阴阳二证。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宜解表,脉必浮数。发于阴者宜温里,脉必沉细。又有汗后、利后恶寒,及背恶寒。以上疾证方治并载《百问》,不复繁引。仆尝治一妇人,但恶寒,别无他证,六脉平静,遂用败毒散而安。此药能去表中风邪故也。经云∶恶寒家慎不可过当覆衣被及近火气,寒热相搏,脉道沉伏,愈令病患寒不可遏,但去被撤火,兼以和表之药,自然不恶寒矣。妇人恶寒,尤不可近火,寒气入腹,血室结聚,针药所不能治矣。
〔薛〕前证若怠惰嗜卧,洒淅恶寒,乃阳不能伸发,用升阳益胃汤。若劳伤形气而恶寒,乃无阳以护卫,用补中益气汤。若饮食伤脾胃而恶寒,乃元气虚损,用六君子汤。
若加烦躁、妄言,或欲饮水,仍进前剂,但加姜、桂。若体倦烦渴,头痛自汗,用补中益气汤加五味、麦门。东垣云∶昼则发热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分也,夜则恶寒,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海藏云∶六月大热之气,反得大寒之证,当舍时从证,治以姜、桂之类。
丹溪云∶久病恶寒,乃痰郁于脾,抑遏阳气,不得外泄,治当解郁。

- 恶寒《证治准绳·女科》
- 恶寒《证治准绳·类方》
- 恶寒《证治准绳·疡医》
- 恶寒《医述》
- 恶寒《证治准绳·杂病》
- 恶寒《续名医类案》
- 恶寒《寿世保元》
- 恶寒《续名医类案》
- 恶寒《医碥》
- 恶寒《医学纲目》
- 恶寒《医碥》
- 恶寒《伤寒捷诀》
- 恶寒《万病回春》
- 恶寒《中医词典》
- 恶寒《古今医案按》
- 恶寒《思考中医》
- 恶寒《证治汇补》
- 恶寒《中医名词词典》
- 恶寒《医学心悟》
- 恶风续法《医学纲目》
- 恶寒《金匮翼》
- 恶风须眉堕落候《诸病源候论》
- 恶寒《伤寒大白》
- 恶风候《诸病源候论》
- 恶寒《伤寒六书》
- 恶风《伤寒括要》
- 恶寒《伤寒六书》
- 恶风《伤寒指掌》
- 恶寒《丹溪手镜》
- 恶风《伤寒心法要诀》
- 恶寒《丹溪手镜》
《证治准绳·女科》
- 作者:王肯堂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自序
- 卷之一·治法通论
- 卷之一·调经门
- 卷之二·杂症门上
- (杂证男女一也。此二卷方论,出女科书,多杂病书所遗,故存之耳。)
- 虚劳
- 客热
- 寒热
- 恶寒
- 中风
- 飞尸血厥
- 螈
- 颤振
- 惊悸
- 颠狂
- 血风烦闷
- 血风攻脾不能食
- 身体骨节疼痛
- 走疰痛
- 头目眩晕
- 头痛
- 心痛
- 心腹痛
- 小腹痛
- 项筋强痛
- 两胁胀痛
- 腰痛
- 腰脚疼痛
- 臂痛
- 香港脚
- 瘾疹瘙痒
- 卷之三·杂证门下
- 卷之四·胎前门
- 求子
- 候胎
- 胎产大法
- 逐月养胎法
- 恶阻
- 胎动不安
- 胎上逼心
- 妊娠经来漏胎下血
- 胎漏黄汁下或如豆汁
- 跌扑伤胎毒药伤胎
- 心痛
- 心腹痛
- 腹痛
- 小腹痛
- 腰腹及背痛
- 心腹胀满
- 胎水肿满
- 腹内钟鸣
- 积聚
- 孕痈
- 伤食
- 中恶
- 中风
- 风痉
- 螈
- 眩晕
- 惊悸
- 喑
- 烦
- 吐血衄血咳唾血
- 咳嗽
- 喘
- 疟
- 霍乱
- 泄泻
- 滞下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遗尿
- 尿血
- 眼目
- 脏躁悲伤
- 妊病可下胎断胎
- 胎自堕
- 胎不长
- 日月未足欲产过期不产
- 鬼胎
- 临产坐草法
- 催生法
- 下死胎法
- 卷之五·产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