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五别四十

《灵枢悬解》书籍目录

旧本讹作五癃津液别,取本篇此津液五别语正之。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道。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溺、汗、泣、唾、水,是为五液。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随气化而流行者,则为津。其留而不行者,则为液。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液泄而为汗。寒闭皮毛,液不得泄,留于分肉之间,聚而为沫,则为痛。天寒表闭,气湿不得外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心悲气并,系急肺举,液上溢于目,则为泣。中热消谷,胃缓气逆,则为唾。水之下行,有精有粗,精者化而为精液,粗者化而为溲溺。精液宜藏,而水溺宜泄。精液者,渗骨空而益脑髓,下流阴股,以注膝胫。阴阳不和,精液溢泄,下流阴窍,髓液皆减,下甚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膝胫酸,此精液之不藏者也。溲溺者,渗膀胱,以成川渎,下流溺孔,以泄水湿。阴阳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流下焦,而不渗膀胱,则为鼓胀,水溢经络,则为水胀,此水溺之不泻者也。此津液五别之或逆或顺也。脾为之卫,脾主肌肉,以为护卫也。肾为之主外,肾主骨骼,以为外坚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灵枢悬解》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灵枢悬解》书籍目录
  1. 津液五别《灵枢悬解》
  2. 津液失常《中医基础理论》
  3. 津液五别《针灸甲乙经》
  4. 津液少《证治准绳·幼科》
  5. 津液之腑《中医词典》
  6. 津液廓《中医词典》
  7. 《中医词典》
  8. 津液不足《冯氏锦囊秘录》
  9. 《经络考》
  10. 津液病辨证《中医诊断学》
  11. 《医学纲目》
  12. 津液《医经原旨》
  13. 《医述》
  14. 津液《中医基础理论》
  15. 筋(二)《证治准绳·杂病》
  16. 津液《中医词典》
  17. 筋(一)《证治准绳·杂病》
  18. 津液《中医名词词典》
  19. 筋痹《中医名词词典》
  20. 津液《黄帝内经太素》
  21. 筋痹《圣济总录》
  22. 津血同源《中医词典》
  23. 筋痹《中医词典》
  24. 津血同源《中医名词词典》
  25. 筋躄《中医词典》
  26. 津泄《中医词典》
  27. 筋部《中医词典》
  28. 津唾(养生余录 上)《古今医统大全》
  29. 筋弛纵缓《中医词典》
  30. 津脱《中医词典》
  31. 筋瘛《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