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汗证
【概述】汗证是由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多由肺气不足,营卫不和,阴虚火旺,邪热郁蒸等多种原因引起。治疗原则以益气养阴,固表敛汗为法。
【手穴治法】
(一)针刺疗法
选穴:合谷、复溜。
操作:常规消毒后,用28号1.5寸毫针,快速刺入皮下,缓慢进针,寻觅针感,可根据自汗、盗汗或汗不出等不同症型,采取补、泻不同手法。
资料:据王侃报道:针刺合谷、复溜穴治疗汗证,两穴相配,采用不同的补泻手法,对汗液会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先补合谷,后泻复溜可发汗;先泻合谷,后补复溜可止汗。针合谷、复溜对汗液有影响,并会产生性质不同的临床结果。即采取不同的补泻手法,在同一穴位上,能使无汗、多汗的病理状态趋于正常,进而说明针刺采用不同手法可以达到不同的目的,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其实质可能是通过针刺手法来激发经气功能,调动机体本身的调节作用,使低下的机能旺盛起来,使过亢的机能恢复正常。但临床上必须把有汗、无汗,虚证、实证,采用补法还是泻汗运用好,做到辨证准确,应用得当,才是治愈疾病的关键所在。(针刺治疗汗证的体会/王侃/中医杂志——1985,(3),—48)
(二)点穴疗法
选穴:合谷、板门、退热点。
操作:取以上穴位,医者左手握住患者手指尖部,右手拇指点按每穴3—5下。然后根据虚证,实证分别采取补泻手法。补法以顺时针的方向旋转,泻法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转。每穴按压旋转100次,每天进行治疗1次。10~14天为1疗程。

- 汗证《手穴手纹诊治》
- 汗证《景岳全书》
- 汗证《中医词典》
- 汗证《医法圆通》
- 汗证《杂病广要》
- 汗证《医学集成》
- 汗证《医学正传》
- 汗浙疮门主论《疡医大全》
- 汗证《万病回春》
- 汗浙疮门主方《疡医大全》
- 汗证《古今名医汇粹》
- 汗有六要五忌《医述》
- 汗证《中医内科学》
- 汗液异常辨病《常见病自测》
- 汗证《中医儿科学》
- 汗液的颜色辨病《常见病自测》
- 汗证简便方《幼幼集成》
- 汗液《百病自测》
- 汗证门《幼科指南》
- 汗血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汗证总括《医宗金鉴》
- 汗血候《诸病源候论》
- 汗证总括《幼科心法要诀》
- 汗血候《诸病源候论》
- 汗症《寿世保元》
- 汗血《奇效简便良方》
- 汗症《寿世保元》
- 汗血《血证论》
- 汗症《幼科折衷》
- 汗血《中医词典》
- 汗症《灸法秘传》
《手穴手纹诊治》
- 前言
- 第一章 手穴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手部腧穴
- 第一节 经穴
- 太渊(手太阳之腧、肺之原穴)
- 鱼际(手太阴之荥穴)
- 少商(手太阴之井穴)
- 商阳(手阳明大肠经之井穴)
- 二间(手阳明之荥穴)
- 三间
- 合谷(手阳明之原穴)
- 阳溪(手阳明之经穴)
- 神门(手少阴之腧,心之原穴)
- 少府(手少阴之荥穴)
- 少冲(手少阳之井穴)
- 少泽(手太阳之井穴)
- 前谷
- 养老
- 后溪
- 腕骨
- 阳谷(手太阳之经穴)
- 大陵
- 劳宫
- 中冲(手厥阴之井穴)
- 关冲(手少阳之井穴)
- 液门(手少阳之荥穴)
- 中渚(手少阳之腧穴)
- 阳池(手少阳之原,穴)
- 第二节 经外奇穴
- 十王
- 十宣(又名鬼城手、十指头手、十指端)
- 地神
- 端正
- 二人上马
- 四缝
- 八关
- 八会
- 板门
- 大骨空
- 大指甲根
- 小骨空
- 五虎
- 五经纹
- 小天心
- 指根
- 一扇门
- 二扇门
- 凤眼
- 高骨
- 灸癜风
- 旁虎
- 拳尖
- 三门(又名少骨)
- 四开
- 四横纹
- 四前
- 外劳宫
- 注夏
- 中指节于(中指之节)
- 脾经(脾穴,脾土)
- 胃经(胃穴)
- 肝经(肝穴)
- 胆穴
- 皮罢(肝记)
- 母腮
- 老龙
- 靠山
- 内阳池
- 阴池
- 鱼腹
- 精灵、威灵
- 上都
- 项强
- 鬼当(大指甲后)
- 鬼信(一说别名少商)
- 鬼哭(鬼眼四穴)
- 肺经(肺穴)(肺金)
- 心经(心穴)
- 虎边
- 虎金寸
- 第三节 新针手穴
- 第四节 手穴感应点
- 感冒点
- 咳喘点
- 咽喉点
- 颈项点
- 头顶点(一名二号穴)
- 前头点(一名一号穴)
- 偏头点(一名小节、3号穴)
- 后头点(一名4号穴)
- 肩点
- 扁桃体点(鱼际点)
- 胸点
- 脊柱点
- 眼点
- 牙痛点
- 胃肠点
- 腰腿点
- 坐骨神经点
- 踝点
- 急救点
- 升压点
- 退热点
- 呃逆点
- 腹泻点
- 疟疾点
- 小儿消化不良点
- 夜尿点(一名肾穴)
- 定惊点
- 足跟点
- 运动点
- 心悸点
- 痉挛刺激点
- 全麻点(一名新5号)
- 鼻出血点
- 会阴点
- 附:手部刺激线
- 第三章 手诊
- 第四章 手穴常用治疗方法
- 第一节 手针疗法
- 第二节 点刺放血疗法
- 第三节 七星针疗法
- 第四节 艾灸疗法
- 第五节 按摩推拿疗法
- 附:小儿常用手穴推拿手法
- 第六节 指针疗法
- 第七节 割治疗法
- 第八节 穴位埋线疗法
- 第九节 穴位注射疗法
- 第十节 手部直流电疗法
- 第五章 常见疾病的手穴治疗
- 第一节 内科病证
- 第二节 外科及皮肤科病证
- 第三节 妇科病症
- 第四节 儿科病症
- 第五节 神经系统病症
- 第六节 五官科病症
- 第六章 手部按摩强身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