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指针疗法
手穴的指针疗法就是医生(旋术者)以手指代替针,在病人手上适当穴位和一定部位,运用腕力和指力的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简便的传统疗法。这种疗法,主要是用大拇指、中指及食指点刺,故又称“指尖点刺法”。
这种疗法不用器具,不用药物,且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应用广泛,治疗得当疗效迅速。故而各级医务人员均应学习掌握一些常用的指针疗法,以便临床应用。这种疗法,医者应用方便,患者也不需宽衣解带,在田间地头,车间厂房,公共场所,旅途当中可随时治疗。且指针无疼痛,容易被老人、妇女儿童接受。
指针疗法在我国流传的历史很悠久,晋代医家葛洪著《肘后备急方》里就多处记载了指尖掐压治病的经验。用拇指尖掐压“合谷”穴治疗牙痛、头额痛、腹痛等疗效就很显著。掐压“少商”、“商阳”穴可治疗咽喉痛等。
指针的基本手法可分揉、扪、捏、切四种。
一、揉法
揉法是用手指的尖端、在选定的穴位上,做环形平揉的一种手法。揉动时手指的尖端不能离开所接触的皮肤,手指连同皮下组织一起作一小圆形转动,勿使手指尖与皮肤呈摩擦状态,否则便成了按摩中的摩法。揉法含有揉按之意。
用拇指作揉法时,首先将其它四指作握空拳状。四指尖微屈向掌心,指掌空虚,腕微屈内收。拇指伸直、盖住拳眼。也可将其余四指伸直,使拇指端接触欲揉的穴位。
用中指作揉法时,中指伸直,以中指尖端抵穴位上,食指和无名指的尖端附在中指的远侧指间关节两侧,倒勾状勾向手心。拇指端抵止在中指远侧指间关节的掌面,以辅助中指。
用食指作揉法时,食指伸直,以指尖端抵穴位上,其余四指作握拳状。
每平揉一小圆周为1次。每穴位一般以50~120次为标准,约2~3分钟。但次数多少以病情轻重而定。更主要的是对主穴和配穴的时间,应有显著不同。一般病情重,操作时间、次数多,主穴揉的时间长。
关于揉的面积,要根据俞穴的部位而定,皮下脂肪少、揉的面积就小,反之,皮下脂肪多,或皮肤比较松弛的地方,揉的面积则大。揉的范围在施术时可以酌量增减,但手指尖端不能离开穴位中心,否则就失去手法的作用。所以,整个手指的运动范围,恰如画一个圆锥形。以指尖为圆锥顶,指的根部为圆锥底。
二、扪法
扪法是用拇指或中、食指重按俞穴的一种方法。扪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常和揉法合并使用。扪按的时间较其他手法为稍长,一般一个穴3分钟左右。扪按时病人可感到酸、麻、胀和轻微的有点疼痛,其作用同于针刺的得气。
扪按时必须逐渐施加压力,一般在重扪前,轻轻按揉,不可突然用力。在得气后,亦应慢慢减轻指力,最后停止。一般来说,压法适用于气血不足的虚寒症。
三、捏法:
是用两手指对称捏压穴位的手法。可用拇食二指及拇、中二指,或用拇指和其它各指,上下左右对称地相向用力。借用指压的力量或者在选定的穴位上,用拇指甲稍为地点动。如捏合谷、劳宫穴等。
捏法常与掐法合并应用,称为掐捏法。一般适用于急症,实证。见图4—9。
四、切法
切法是用指甲切按穴位或选定的部位,属于单指法。一般用拇指甲切按时,要注意手法的运用,操作前要用酒精棉球擦拭指甲以消毒,切压时指力不要过重,防止切伤皮肤。时间不宜过长,不超过半分钟。本法多用于部位狭窄的部位,如少商、少泽,中冲等穴位。多适应于热症、急症。见图4—10。
指针手法的补泻:指针施术时,由于手法和用力不同,作用不一样。轻用力刺激能起兴奋作用,叫做补法,一般适用于身体衰弱的虚寒病人和慢性病。重力捏切为重刺激,重刺激能起抑制作用,叫做泻法。故有“轻则补虚,重则泻实”之说。
指针的注意事项:施术者要注意手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注意指甲的修整圆滑,不要过长,过短。过长容易刺伤皮肤,过短,又会影响掐压的效果。还要保持手的温暖(冬天,可用热水浸洗双手),手指太凉就会影响疗效。其次,在进行指针的过程中,要精神集中,随时注意病人的面部表情和面色变化,如不是昏迷的病人,可询问感受如何。如掐压后,病人反而出现面色苍白,手指发凉,额头汗出。应改变手法,轻轻按揉,让病人休息,慢慢适应。
指针的禁忌症:
1.原因不明的高热,指针会增加体内的消耗。
2.过饥过饱、酒辞、劳累过度时不易指针。
3.妊娠妇女禁忌指压合谷。

- 指针疗法《手穴手纹诊治》
- 指针《中医词典》
- 枳《本草纲目》
- 指针《中医名词词典》
- 枳《千金翼方》
- 指爪破面《是斋百一选方》
- 枳《新修本草》
- 指掌形图《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枳《食疗本草》
- 指掌解《类经图翼》
- 枳《本经逢原》
- 指压麻醉《中医词典》
- 枳《本草撮要》
- 指压疗法《中医词典》
- 枳(音止)(音矩)《证类本草》
- 指压进针《中医词典》
- 枳甘茶《茶饮保健》
- 指压行气法《中医词典》
- 枳枸子《医方考》
- 指压法《中医词典》
- 枳壳《雷公炮炙论》
- 指丫刺《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 枳壳《雷公炮制药性解》
- 指循歌《医宗金鉴》
- 枳壳《中药炮制》
- 指循《中医词典》
- 枳壳《汤液本草》
- 指下形状《备急千金要方》
- 枳壳《本草易读》
- 指纹总歌《婴童类萃》
- 枳壳《冯氏锦囊秘录》
《手穴手纹诊治》
- 前言
- 第一章 手穴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手部腧穴
- 第一节 经穴
- 太渊(手太阳之腧、肺之原穴)
- 鱼际(手太阴之荥穴)
- 少商(手太阴之井穴)
- 商阳(手阳明大肠经之井穴)
- 二间(手阳明之荥穴)
- 三间
- 合谷(手阳明之原穴)
- 阳溪(手阳明之经穴)
- 神门(手少阴之腧,心之原穴)
- 少府(手少阴之荥穴)
- 少冲(手少阳之井穴)
- 少泽(手太阳之井穴)
- 前谷
- 养老
- 后溪
- 腕骨
- 阳谷(手太阳之经穴)
- 大陵
- 劳宫
- 中冲(手厥阴之井穴)
- 关冲(手少阳之井穴)
- 液门(手少阳之荥穴)
- 中渚(手少阳之腧穴)
- 阳池(手少阳之原,穴)
- 第二节 经外奇穴
- 十王
- 十宣(又名鬼城手、十指头手、十指端)
- 地神
- 端正
- 二人上马
- 四缝
- 八关
- 八会
- 板门
- 大骨空
- 大指甲根
- 小骨空
- 五虎
- 五经纹
- 小天心
- 指根
- 一扇门
- 二扇门
- 凤眼
- 高骨
- 灸癜风
- 旁虎
- 拳尖
- 三门(又名少骨)
- 四开
- 四横纹
- 四前
- 外劳宫
- 注夏
- 中指节于(中指之节)
- 脾经(脾穴,脾土)
- 胃经(胃穴)
- 肝经(肝穴)
- 胆穴
- 皮罢(肝记)
- 母腮
- 老龙
- 靠山
- 内阳池
- 阴池
- 鱼腹
- 精灵、威灵
- 上都
- 项强
- 鬼当(大指甲后)
- 鬼信(一说别名少商)
- 鬼哭(鬼眼四穴)
- 肺经(肺穴)(肺金)
- 心经(心穴)
- 虎边
- 虎金寸
- 第三节 新针手穴
- 第四节 手穴感应点
- 感冒点
- 咳喘点
- 咽喉点
- 颈项点
- 头顶点(一名二号穴)
- 前头点(一名一号穴)
- 偏头点(一名小节、3号穴)
- 后头点(一名4号穴)
- 肩点
- 扁桃体点(鱼际点)
- 胸点
- 脊柱点
- 眼点
- 牙痛点
- 胃肠点
- 腰腿点
- 坐骨神经点
- 踝点
- 急救点
- 升压点
- 退热点
- 呃逆点
- 腹泻点
- 疟疾点
- 小儿消化不良点
- 夜尿点(一名肾穴)
- 定惊点
- 足跟点
- 运动点
- 心悸点
- 痉挛刺激点
- 全麻点(一名新5号)
- 鼻出血点
- 会阴点
- 附:手部刺激线
- 第三章 手诊
- 第四章 手穴常用治疗方法
- 第一节 手针疗法
- 第二节 点刺放血疗法
- 第三节 七星针疗法
- 第四节 艾灸疗法
- 第五节 按摩推拿疗法
- 附:小儿常用手穴推拿手法
- 第六节 指针疗法
- 第七节 割治疗法
- 第八节 穴位埋线疗法
- 第九节 穴位注射疗法
- 第十节 手部直流电疗法
- 第五章 常见疾病的手穴治疗
- 第一节 内科病证
- 第二节 外科及皮肤科病证
- 第三节 妇科病症
- 第四节 儿科病症
- 第五节 神经系统病症
- 第六节 五官科病症
- 第六章 手部按摩强身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