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头痛
【概述】
头痛是许多疾病过程中常见的自觉症状。中医认为: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均可引起头痛。风、寒、暑、湿之邪外袭,清阳蒙蔽,或痰浊内生,瘀血阻滞;或肝气、肝阳上扰;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脱髓、失荣等为头痛的主要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产生头痛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颅内疾病和颅外疾病两大类。颅内病变如颅内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脑炎,中毒性脑病、脑脓肿、脑寄生虫病;颅血管性疾病:如脑出血,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畸形等;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肿瘤,颅内转移瘤等;颅脑损伤性疾病:脑震荡,脑外伤后遗症等。另外头痛性癫痫,腰穿及腰麻后引起的头痛等。颅内病变有额窦炎、上颌窦炎、牙病、耳病、颈部疾病、鼻咽部炎、眼部疾患等五官科疾病,三叉神经痛,以及全身感染、中毒、中暑、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癔病等都可引起头痛。
【手穴治法】
(一)针刺疗法
方法1:
选穴:合谷、中渚、后溪、太冲。
操作:手穴与体穴相配。头顶痛多为厥阴头痛、针太冲、百会;颞部头痛多为少阳头痛,针中渚、率谷;前额痛多为阳明头痛、针合谷、解溪;枕部疼痛针后溪、风池。手法以捻转为主,先用小幅度轻轻提插,找到针感后再作持续运针,根据头痛程度,可捻转5~10分钟,运针30分钟。
方法2:
选穴:列缺。
操作:用30号1.5寸毫针,针头向肘部斜刺0.5~1寸,针感可向下传至拇指,向上传至肘部,得气后,拇指向后轻微缓慢捻转约1分钟。至患者头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留针15~20分钟。可治疗偏正头痛。治疗时让患者活动颈部。
按语:列缺为头、项痛治疗要穴,可治疗头颈部疼痛、活动不便等。
方法3:
选穴:液门。
操作:用28号或30号毫针,进针0.3~0.5寸,得气后采取重插轻提手法,使针感上传。
资料:据南京中医学院李美琪、胡葵报道,针刺液门穴治疗肝胆火盛的少阳头痛有效,共观察10例。
病例:王××,女,54岁。1989年11月13日来诊。主诉:头痛10余年。患者10年前因儿子车祸受刺激,引发头痛。呈阵发跳胀痛,时轻时重,经用中西药物,久治未愈。伴心烦、急躁,夜寐不实,口干,纳谷尚可,苔薄黄,脉弦细。属肝郁化火,循经上扰。用液门穴1次见效,针后当天只痛1次,先后共针4次,头痛消失。
(二)穴位注射疗法
选穴:合谷、全头痛点。
操作:按穴位注射疗法,对偏头痛采取缪刺法,左侧头痛取右侧合谷穴或全头痛点,右侧头痛取左侧。药物可选普鲁卡因、鲁米那等。亦可与普鲁卡因中加入维生素B12、维生素B1穴位注射。如系两侧头痛和全头痛,左、右手穴交替应用,将药分别注入,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三)七星针疗法
选穴:健理三针、手八邪、全头痛点。
操作:医者右手持七星针针柄,左手握住患者手指尖部,对准以上穴位部皮肤叩打,每分钟扣打100次左右,以穴位部皮肤不出血为度。每日扣打1次,10次为1疗程。可治疗气虚头痛、血虚头痛、和肾精不足所致的头痛头晕,失眠等症。
(四)点穴疗法
选穴:合谷(双)、列缺(双)、前头点。
操作:使患者用温水洗双手后,平放在桌面上,医者用拇、食指端,分别点压以上穴位。点压时令患者闭目,身体放松,每穴点压半分钟左右,反复点压数次。可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
【手穴治萃】
1.手掌穴位封闭治疗顽固性剧烈头痛/李忠良/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48
作者自1978年以来采用手掌穴位封闭治疗偏头痛9例,丛集头痛6例,三叉神经痛2例,共计17例。治疗方法:根据中医缪刺理论,左侧头痛取右手掌,右侧头痛取左手掌,全头痛取左右手均可或双掌。封闭部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取2%普鲁卡因4毫升(先做过敏试验),用6号注射针头,从掌面距第4、5指间联合近心端2厘米处进针,针头与手掌呈45度角向近心端封闭,进针3厘米深,边进针边推药,将药液均匀地注入4.5掌骨间的软组织中。除局部有暂时性麻木外无其他不适,如一次不愈,可重复给药。作者认为,本疗法能立即止痛,解除患者的痛苦,治疗17例顽固性剧烈头痛,12例1次治愈,其余5例又分别经过2—5次重复封闭治疗后痊愈。
2.针刺四关穴为主治疗头痛391例/王玉明/中国针灸、1992—(2)—20
资料:391例中男性107例,女284例;年龄最小者13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半月,最长达21年。阳明头痛(前头痛)93例,少阳头痛(偏头痛)113例,厥阴头痛(巅顶头痛)44例,太阳头痛(后头痛)81例,两个部位以上痛(含全头痛)60例。本组病例均经各种有关检查排除脑肿瘤、癫痫、脑损伤及五官科疾病。
方法:取四关穴(合谷双,太冲双),阳明头痛配印堂(或印堂透攒竹),少阳头痛配太阳(或太阳透率谷),厥阴头痛配百会,太阳头痛配风池(或透刺风池),全头痛则加刺印堂、风池;两个部位并发者,则同时针刺相应部位的配穴。针刺时,先用26号2寸毫针快速刺入皮下,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使针感向四周扩散或沿经传导,强度和频率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再选26号1~2.5寸毫针针刺配穴,得气后行捻转术,使局部产生明显的酸、麻、胀或向周围扩散等针感。留针25分钟,其间用双手如上法循环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结果:痊愈:针治后,头痛症状完全消失,能参加正常工作,并观察半年未复发者293例,占74.94%;显效:针治后,头痛症状基本消失,能坚持正常工作,并观察半年未加重者67例,占17.14%;好转:针治后,头痛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消失,发作次数减少者23例,占5.88%;无效:针治后症状无变化者8例,占2.05%。总有效率为97.95。

- 头痛《手穴手纹诊治》
- 头痛《常见病自测》
- 头痛《气功外气疗法》
- 头痛《止园医话》
- 头痛《景景医话》
- 头痛《景岳全书》
- 头痛《医林改错》
- 头痛《医理真传》
- 头痛《中医词典》
- 头痛《医法圆通》
- 头痛《伤寒捷诀》
- 头痛《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头痛《产鉴》
- 头痛《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头痛《杂病治例》
- 头痛《评琴书屋医略》
- 头痛《重订灵兰要览》
- 头痛《医学集成》
- 头痛《医学纲目》
- 头痛《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头痛《医宗金鉴》
- 头痛《物理诊断学》
- 头痛《医宗金鉴》
- 头痛《急诊医学》
- 头痛《续名医类案》
- 头疼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 头痛《医学入门》
- 头疼证治《医宗金鉴》
- 头痛《医述》
- 头疼奇方《奇方类编》
- 头痛《医述》
《手穴手纹诊治》
- 前言
- 第一章 手穴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手部腧穴
- 第一节 经穴
- 太渊(手太阳之腧、肺之原穴)
- 鱼际(手太阴之荥穴)
- 少商(手太阴之井穴)
- 商阳(手阳明大肠经之井穴)
- 二间(手阳明之荥穴)
- 三间
- 合谷(手阳明之原穴)
- 阳溪(手阳明之经穴)
- 神门(手少阴之腧,心之原穴)
- 少府(手少阴之荥穴)
- 少冲(手少阳之井穴)
- 少泽(手太阳之井穴)
- 前谷
- 养老
- 后溪
- 腕骨
- 阳谷(手太阳之经穴)
- 大陵
- 劳宫
- 中冲(手厥阴之井穴)
- 关冲(手少阳之井穴)
- 液门(手少阳之荥穴)
- 中渚(手少阳之腧穴)
- 阳池(手少阳之原,穴)
- 第二节 经外奇穴
- 十王
- 十宣(又名鬼城手、十指头手、十指端)
- 地神
- 端正
- 二人上马
- 四缝
- 八关
- 八会
- 板门
- 大骨空
- 大指甲根
- 小骨空
- 五虎
- 五经纹
- 小天心
- 指根
- 一扇门
- 二扇门
- 凤眼
- 高骨
- 灸癜风
- 旁虎
- 拳尖
- 三门(又名少骨)
- 四开
- 四横纹
- 四前
- 外劳宫
- 注夏
- 中指节于(中指之节)
- 脾经(脾穴,脾土)
- 胃经(胃穴)
- 肝经(肝穴)
- 胆穴
- 皮罢(肝记)
- 母腮
- 老龙
- 靠山
- 内阳池
- 阴池
- 鱼腹
- 精灵、威灵
- 上都
- 项强
- 鬼当(大指甲后)
- 鬼信(一说别名少商)
- 鬼哭(鬼眼四穴)
- 肺经(肺穴)(肺金)
- 心经(心穴)
- 虎边
- 虎金寸
- 第三节 新针手穴
- 第四节 手穴感应点
- 感冒点
- 咳喘点
- 咽喉点
- 颈项点
- 头顶点(一名二号穴)
- 前头点(一名一号穴)
- 偏头点(一名小节、3号穴)
- 后头点(一名4号穴)
- 肩点
- 扁桃体点(鱼际点)
- 胸点
- 脊柱点
- 眼点
- 牙痛点
- 胃肠点
- 腰腿点
- 坐骨神经点
- 踝点
- 急救点
- 升压点
- 退热点
- 呃逆点
- 腹泻点
- 疟疾点
- 小儿消化不良点
- 夜尿点(一名肾穴)
- 定惊点
- 足跟点
- 运动点
- 心悸点
- 痉挛刺激点
- 全麻点(一名新5号)
- 鼻出血点
- 会阴点
- 附:手部刺激线
- 第三章 手诊
- 第四章 手穴常用治疗方法
- 第一节 手针疗法
- 第二节 点刺放血疗法
- 第三节 七星针疗法
- 第四节 艾灸疗法
- 第五节 按摩推拿疗法
- 附:小儿常用手穴推拿手法
- 第六节 指针疗法
- 第七节 割治疗法
- 第八节 穴位埋线疗法
- 第九节 穴位注射疗法
- 第十节 手部直流电疗法
- 第五章 常见疾病的手穴治疗
- 第一节 内科病证
- 第二节 外科及皮肤科病证
- 第三节 妇科病症
- 第四节 儿科病症
- 第五节 神经系统病症
- 第六节 五官科病症
- 第六章 手部按摩强身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