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艾灸疗法
手穴的艾灸治疗方法和全身其它穴位的灸治疗大体相同,在艾灸过程中使用艾条灸较多,因手部穴位不同身体其它部位的穴位那样相对平整,且手部皮肤较厚,灸的时间相对要长。其作用机理亦是通过经络的作用,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手穴艾灸疗法的特点:采用穴位不多,而能治疗的疾病却不少,且方法简便,疗效显着。只要用纯净的艾绒制成艾条或艾炷,在一定穴位上重灸就行,即容易学,又容易用,价格也便宜。
艾灸的方法:有艾卷灸、艾炷灸、温灸三种。
1.艾卷灸:艾卷灸就是用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条(又称艾条灸),一端点燃,在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艾条灸最常用的灸法是悬灸法。悬灸就是艾条距皮肤一定距离,一般1寸左右熏烤,约10~15分钟。或在穴位或应灸烤的部位平行往复回旋熏灸,又称回旋灸。或艾卷点燃后,垫上纸或布,乘热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达深部,又称实按灸。这些都是艾卷灸的不同方法。
2.艾炷灸:就是将经过加工纯净的艾绒,制成上尖下圆的圆锥形艾炷,大小随需要而定,一般如苍耳子大小。古时每燃烧1个艾炷为1壮。施灸的壮数,可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年龄大小以及治疗部位不同而定。燃烧时病人觉得痛就立即将艾炷钳去,然后再换上新艾炷,再灸。一般灸过的部位,以不起泡为好,如果起泡为瘢痕灸。还可以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物灸(如附子、皂角、葶苈、甘遂等)、隔金属片灸、隔纸或布灸等等。
3.温灸法:温灸的方法有多种,如温灸器灸,针上加灸、蒸气灸和铺灸等等。
温灸器灸是利用专门工具施灸的一种方法。温灸器有温筒、温盒、温杯等。针上加灸又名温针灸,针柄灸、针热灸、烧针尾。此灸法是在毫针刺入穴位后留针过程中,在针柄上用艾卷旋灸的一种灸法,是针刺与艾灸的结合。艾蒸气灸是将艾叶(或艾绒)适量放入容器内煎煮,然后盛于盆中,用蒸气熏灸之。铺灸是将艾绒铺在穴位上用热熨斗或热水杯或日光下晒等方法,以患者有温热感为度。
手穴艾灸的穴位和主治病症:艾灸能治疗疾病的道理是容易理解的,因艾炷或艾条在一定穴位上熏灸,会产生温热。前人有“艾能温通十二经脉”的说法。这种温热的刺激,能促使人体血液循环畅通,改善组织代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艾灸常用的手穴为“合谷”可治疗牙痛;“大骨穴”可治疗眼痛(结膜炎);小骨穴可治疗手关节痛;“中魁”穴可治疗食道癌;“中泉”可治疗腹痛、手痛等。
艾灸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应根据病人所处的地域、季节、气候和病人的病情、体质如何而因人、因地、因时治宜。《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在冬季施灸的时间和次数可以多些,春天秋天可以少些,夏天则更少。一般中等艾炷可灸3分钟左右,冬天可多灸2~3壮,夏天可少灸1~2壮。虚证、寒证宜灸;实证,热证不宜灸。
2.进行施灸时要认真仔细,及时去除艾灰,避免烧灼皮肤,增加病人痛苦。如已溃破化脓,要用生理盐水清洗,涂上凡士林。灸完后注意把火熄灭,以免烧破衣服或造成火灾。
3.隔蒜灸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隔姜灸可治疗慢性胃肠炎,腹痛,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隔盐灸可治疗急性胃肠炎、吐泻、四肢冰冷等疾患;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行回旋灸。

- 艾灸疗法《手穴手纹诊治》
- 艾灸方宜《针灸素难要旨》
- 艾灸疗法《中医词典》
- 艾灸方宜《古今医统大全》
- 艾灸门主方《疡医大全》
- 艾灸法《医学心悟》
- 艾卷《中医词典》
- 艾灸法《外科十法》
- 艾卷(艾条)《中医名词词典》
- 艾灸大小法《针灸神书》
- 艾卷灸《中医词典》
- 艾灸补泻《针灸素难要旨》
- 艾纳香《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艾灸补泻《古今医统大全》
- 艾蒲茶《茶饮保健》
- 艾灸补泻《中医词典》
- 艾人理血汤《目经大成》
- 艾灸补泻《针灸大成》
- 艾绒《中医名词词典》
- 艾胶茶《茶饮保健》
- 艾绒《中医词典》
- 艾姜茶《茶饮保健》
- 艾森克人格调查表(EPI)和问卷《医学心理学》
- 艾煎丸《是斋百一选方》
- 艾神茶《茶饮保健》
- 艾煎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艾术茶《茶饮保健》
- 艾煎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艾司唑仑《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 艾煎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艾条《中医词典》
《手穴手纹诊治》
- 前言
- 第一章 手穴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手部腧穴
- 第一节 经穴
- 太渊(手太阳之腧、肺之原穴)
- 鱼际(手太阴之荥穴)
- 少商(手太阴之井穴)
- 商阳(手阳明大肠经之井穴)
- 二间(手阳明之荥穴)
- 三间
- 合谷(手阳明之原穴)
- 阳溪(手阳明之经穴)
- 神门(手少阴之腧,心之原穴)
- 少府(手少阴之荥穴)
- 少冲(手少阳之井穴)
- 少泽(手太阳之井穴)
- 前谷
- 养老
- 后溪
- 腕骨
- 阳谷(手太阳之经穴)
- 大陵
- 劳宫
- 中冲(手厥阴之井穴)
- 关冲(手少阳之井穴)
- 液门(手少阳之荥穴)
- 中渚(手少阳之腧穴)
- 阳池(手少阳之原,穴)
- 第二节 经外奇穴
- 十王
- 十宣(又名鬼城手、十指头手、十指端)
- 地神
- 端正
- 二人上马
- 四缝
- 八关
- 八会
- 板门
- 大骨空
- 大指甲根
- 小骨空
- 五虎
- 五经纹
- 小天心
- 指根
- 一扇门
- 二扇门
- 凤眼
- 高骨
- 灸癜风
- 旁虎
- 拳尖
- 三门(又名少骨)
- 四开
- 四横纹
- 四前
- 外劳宫
- 注夏
- 中指节于(中指之节)
- 脾经(脾穴,脾土)
- 胃经(胃穴)
- 肝经(肝穴)
- 胆穴
- 皮罢(肝记)
- 母腮
- 老龙
- 靠山
- 内阳池
- 阴池
- 鱼腹
- 精灵、威灵
- 上都
- 项强
- 鬼当(大指甲后)
- 鬼信(一说别名少商)
- 鬼哭(鬼眼四穴)
- 肺经(肺穴)(肺金)
- 心经(心穴)
- 虎边
- 虎金寸
- 第三节 新针手穴
- 第四节 手穴感应点
- 感冒点
- 咳喘点
- 咽喉点
- 颈项点
- 头顶点(一名二号穴)
- 前头点(一名一号穴)
- 偏头点(一名小节、3号穴)
- 后头点(一名4号穴)
- 肩点
- 扁桃体点(鱼际点)
- 胸点
- 脊柱点
- 眼点
- 牙痛点
- 胃肠点
- 腰腿点
- 坐骨神经点
- 踝点
- 急救点
- 升压点
- 退热点
- 呃逆点
- 腹泻点
- 疟疾点
- 小儿消化不良点
- 夜尿点(一名肾穴)
- 定惊点
- 足跟点
- 运动点
- 心悸点
- 痉挛刺激点
- 全麻点(一名新5号)
- 鼻出血点
- 会阴点
- 附:手部刺激线
- 第三章 手诊
- 第四章 手穴常用治疗方法
- 第一节 手针疗法
- 第二节 点刺放血疗法
- 第三节 七星针疗法
- 第四节 艾灸疗法
- 第五节 按摩推拿疗法
- 附:小儿常用手穴推拿手法
- 第六节 指针疗法
- 第七节 割治疗法
- 第八节 穴位埋线疗法
- 第九节 穴位注射疗法
- 第十节 手部直流电疗法
- 第五章 常见疾病的手穴治疗
- 第一节 内科病证
- 第二节 外科及皮肤科病证
- 第三节 妇科病症
- 第四节 儿科病症
- 第五节 神经系统病症
- 第六节 五官科病症
- 第六章 手部按摩强身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