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手穴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
“手”作为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怎样强调它的作用都不会过份。人类正是靠手改造了自身,发展了自身。用手创造了今天这样辉煌的世界。
手不仅通过皮、脉、肉、筋、骨与肢体连接,更重要的是通过经络和五脏六腑相关联。经终是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内联脏腑,外通四肢百骸,周流全身无处不到。因此,身体的局部可以反映整体,手的气、色、形态可以反应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与此对应,治手可以通过腧穴经络反馈到五脏六腑及身体的各个部位,起到调整气血,平衡阴阳,驱病祛邪,强身保健等作用。
中医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手诊,更强调手穴的治疗。因为有传统的坚实理论基础作指导。二千多年以前,我国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非常注重天人合一,内外相因。指出“有诸内,必形于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病所矣。”这种内外相应的论点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手穴诊治疾病有其特点。其一,操作简便、易学易用。所谓操作简便,就是说不用特殊复杂的医疗器械,只需医生的手、眼和简单的医疗工具即可。所谓易学易用,指手部的经脉、腧穴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手指末端的穴位大都可治疗急症,热病,有救急醒神的作用。在诊治过程中,患者不受体位的限制,不受场所的约束,可以在田间地头,车间厂房,车船飞机等处随地随时诊治。其二,便于治疗,节省时间,经济安全。手穴治病,患者采取自主体位,不需宽衣解带,还可解除一些女性患者害羞忌医的心理。医者应用方便,节省时间。因操作省事,设备简便,所以也很经济,花小钱可治病,不花钱也能治病。且手穴应用安全,一般治疗不会出现医疗事故,无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其三,治病广泛,见效迅速,便于推广。手穴可治疗内、外、妇、儿、神经、五官、皮肤等多种疾病。有些穴位疗效非常显著,比如牙痛,可取手穴牙痛点,合谷。左边牙痛取右手穴位,右边牙痛取左边穴位。边针刺边令患者做吸气(俗语抽牙花)动作,效果更佳。小儿百日咳,吃药打针均无效,用三棱针点刺“四缝”穴,挤出少许澄明色液体或血液,一二次痉咳痊愈。支气管哮喘发作令患者非常痛苦,一些支气管解痉药可控制发作,但有一定的副作用,且疗效短暂,有的采取针刺鱼际穴,或割治埋线疗法,长期随访,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且显效率在90%以上。另外,对于一些急性扭伤,按压腰腿点、后溪、威灵、精灵穴,可有明显的止痛作用。诸如此类,不一一枚举(详见第四章:手穴的常用治疗方法)。因见效快,经济安全,很适合患者的心理愿望,因而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便于推广,便于普及应用。

- 手穴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手穴手纹诊治》
- 手穴感应点《手穴手纹诊治》
- 手丫发《中医词典》
- 手穴常用治疗方法《手穴手纹诊治》
- 手丫发《医宗金鉴》
- 手穴按摩易于接受《手穴手纹诊治》
- 手丫发《外科心法要诀》
- 手癣《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手丫枝痛《奇效简便良方》
- 手心主之正《中医词典》
- 手阳明《中医词典》
- 手心主之别《中医词典》
- 手阳明《疡医大全》
- 手心主心痛《中医词典》
- 手阳明标本《中医词典》
- 手心主说(即心包络)《医学三字经》
- 手阳明大肠及臂.凡二十八穴《经穴汇解》
- 手心主说(即心包络)《医学实在易》
- 手阳明大肠经《中医名词词典》
- 手心主经筋病候《中医词典》
- 手阳明大肠经《圣济总录》
- 手心主标本《中医词典》
- 手阳明大肠经《中医词典》
- 手心主《中医词典》
- 手阳明大肠经《中医基础理论》
- 手心肿痛《奇效简便良方》
- 手阳明大肠经《普济方·针灸》
- 手心热《金匮钩玄》
- 手阳明大肠经《脉诀汇辨》
- 手心热《推求师意》
- 手阳明大肠经《秘传眼科龙木论》
《手穴手纹诊治》
- 前言
- 第一章 手穴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手部腧穴
- 第一节 经穴
- 太渊(手太阳之腧、肺之原穴)
- 鱼际(手太阴之荥穴)
- 少商(手太阴之井穴)
- 商阳(手阳明大肠经之井穴)
- 二间(手阳明之荥穴)
- 三间
- 合谷(手阳明之原穴)
- 阳溪(手阳明之经穴)
- 神门(手少阴之腧,心之原穴)
- 少府(手少阴之荥穴)
- 少冲(手少阳之井穴)
- 少泽(手太阳之井穴)
- 前谷
- 养老
- 后溪
- 腕骨
- 阳谷(手太阳之经穴)
- 大陵
- 劳宫
- 中冲(手厥阴之井穴)
- 关冲(手少阳之井穴)
- 液门(手少阳之荥穴)
- 中渚(手少阳之腧穴)
- 阳池(手少阳之原,穴)
- 第二节 经外奇穴
- 十王
- 十宣(又名鬼城手、十指头手、十指端)
- 地神
- 端正
- 二人上马
- 四缝
- 八关
- 八会
- 板门
- 大骨空
- 大指甲根
- 小骨空
- 五虎
- 五经纹
- 小天心
- 指根
- 一扇门
- 二扇门
- 凤眼
- 高骨
- 灸癜风
- 旁虎
- 拳尖
- 三门(又名少骨)
- 四开
- 四横纹
- 四前
- 外劳宫
- 注夏
- 中指节于(中指之节)
- 脾经(脾穴,脾土)
- 胃经(胃穴)
- 肝经(肝穴)
- 胆穴
- 皮罢(肝记)
- 母腮
- 老龙
- 靠山
- 内阳池
- 阴池
- 鱼腹
- 精灵、威灵
- 上都
- 项强
- 鬼当(大指甲后)
- 鬼信(一说别名少商)
- 鬼哭(鬼眼四穴)
- 肺经(肺穴)(肺金)
- 心经(心穴)
- 虎边
- 虎金寸
- 第三节 新针手穴
- 第四节 手穴感应点
- 感冒点
- 咳喘点
- 咽喉点
- 颈项点
- 头顶点(一名二号穴)
- 前头点(一名一号穴)
- 偏头点(一名小节、3号穴)
- 后头点(一名4号穴)
- 肩点
- 扁桃体点(鱼际点)
- 胸点
- 脊柱点
- 眼点
- 牙痛点
- 胃肠点
- 腰腿点
- 坐骨神经点
- 踝点
- 急救点
- 升压点
- 退热点
- 呃逆点
- 腹泻点
- 疟疾点
- 小儿消化不良点
- 夜尿点(一名肾穴)
- 定惊点
- 足跟点
- 运动点
- 心悸点
- 痉挛刺激点
- 全麻点(一名新5号)
- 鼻出血点
- 会阴点
- 附:手部刺激线
- 第三章 手诊
- 第四章 手穴常用治疗方法
- 第一节 手针疗法
- 第二节 点刺放血疗法
- 第三节 七星针疗法
- 第四节 艾灸疗法
- 第五节 按摩推拿疗法
- 附:小儿常用手穴推拿手法
- 第六节 指针疗法
- 第七节 割治疗法
- 第八节 穴位埋线疗法
- 第九节 穴位注射疗法
- 第十节 手部直流电疗法
- 第五章 常见疾病的手穴治疗
- 第一节 内科病证
- 第二节 外科及皮肤科病证
- 第三节 妇科病症
- 第四节 儿科病症
- 第五节 神经系统病症
- 第六节 五官科病症
- 第六章 手部按摩强身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