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牙痛
【概述】
牙痛是口腔科很常见的一种症状。发生的原因较多,如龋齿,牙周炎,冠周炎等都可引起牙痛。中医认为牙痛有虫蛀,或胃经火上扰所致。
【手穴治法】
(一)针刺疗法
方法1:
选穴:合谷。
操作:用28号或30号1寸或1.5寸毫针,常规消毒后,直刺0.5~1寸。得气后提插捻转,用泻法。并令患者做吸气(用牙缝抽气)动作,痛止后行针15分钟。左侧牙痛取右侧合谷,右侧牙痛取左侧合谷,一般一针见效。
资料:①据南京中医学院针灸科李美琪介绍,用合谷穴治牙痛,牙痛即止。
病例:李某某,女,47岁。因咀嚼不慎而致左下第4牙齿裂开,疼痛剧烈,服止痛片也不止痛,无法进食。去口腔科门诊,因对普鲁卡因过敏,不能用,故针刺双合谷,在行拔牙时很顺利。
②据河北中医学院陈若昆主任医师介绍:针刺合谷穴治牙痛数百例,无不应手而效。针刺合谷提插捻转时令患者做抽吸动作,让冷空气从牙缝中吸入,一般针刺对侧合谷1穴即可。
方法2:
选穴:三间。
操作:患者半握拳立于桌面或立放于伏兔穴部位。直刺0.8~1.2寸,提插捻转手法,持续行针至疼痛消失。
资料:《针灸临证集验》孙学全介绍。
病例:潘某某,女,37岁,教师。左侧下第2磨牙龋齿痛3天。受冷热刺激后则痛剧,按上法针三间1次痛止,1年后随访未复发。
方法3:
选穴:牙痛点。
操作:28号或30号毫针,直刺0.5寸~1寸。针感掌心酸胀。
方法4:
选穴:上合谷。
操作:用30号3寸毫针,垂直刺入,得气后将针退至皮下,再沿第二掌骨掌侧向中指方向,斜刺1.5~2寸。得气后即可出针。得气时手掌及上肢有酸、麻,胀感,甚至可放散至面颊部。
(二)艾灸法(针刺加灸)
选穴;合谷、牙痛点。
操作:①艾炷灸:用艾绒团成枣核大小的艾炷,置放于穴位,直接灸3~5壮。②针刺加灸,针刺如上法,留针时加艾条灸10~15分钟。
(三)指针疗法
选穴:合谷、牙痛点。
操作:用拇指指尖对准穴位掐压1~2分钟,病人有酸胀痛感。左侧牙痛压右侧合谷穴,右侧牙痛压左侧合谷穴。按语:牙痛多属阳明之火上扰,故治牙痛多取阳明经俞穴。合谷、三间为手阳明大肠经,三间,合谷能疏风清热。合谷且为四大要穴之一,能治面口一些疾患。
(四)穴位注射疗法
选穴:合谷。
操作:用5毫升1次性注射器,按穴位注射疗法操作。取双合谷,每穴注射维生素B1100毫克。
资料:据郭同经《穴位注射疗法》一书介绍,用此方治疗牙痛66例,均可立即止痛。其中12例止痛后数小时或次日复发,再行穴注,仍可立即止痛。
【手穴治萃】
据冯儒氏报道:手陷谷穴治疗牙痛、落枕效果良好。手陷谷穴在手背第二、三指掌关节后的掌骨间,二、三掌骨小头后方陷中,握拳取之,同手针落枕穴部位。
操作:左侧牙痛取左手,右侧牙痛取右手,常规消毒,取1寸毫针,针尖向腕斜刺入穴位,进针3~5分,针刺手法用重提轻插,配合吸气时进针,呼气时提针的手法,留针10~20分钟,中间行针1次,牙痛消失或减轻后出针,每日1次,一般1次后即愈。
治疗结果;用此法治疗牙痛2千余例,一次痊愈1200例,二次痊愈1026例,总治愈率为94.1%。(河南中医1992.12(2)—89)

- 牙痛《手穴手纹诊治》
- 牙痛《四圣心源》
- 牙痛《自我调养巧治病》
- 牙痛《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牙痛《中医词典》
- 牙痛《评琴书屋医略》
- 牙痛《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牙痛《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牙痛《普济方·针灸》
- 牙体组织病《理疗学》
- 牙痛《张聿青医案》
- 牙体慢性损伤《口腔科学》
- 牙痛《儒门事亲》
- 牙体解剖《口腔科学》
- 牙痛《医学摘粹》
- 牙疼痛及虫方三首《外台秘要》
- 牙痛《医学摘粹》
- 牙疼腮肿《奇方类编》
- 牙痛《儿科萃精》
- 牙疼秘方《华佗神方》
- 牙痛《奇效简便良方》
- 牙疼方八首《外台秘要》
- 牙痛《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牙疼方《奇方类编》
- 牙痛《针灸学》
- 牙疼方《奇方类编》
- 牙痛点《手穴手纹诊治》
- 牙疼方《奇方类编》
- 牙痛方《急救广生集》
- 牙疼(一)《孙真人海上方》
- 牙痛候《诸病源候论》
《手穴手纹诊治》
- 前言
- 第一章 手穴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手部腧穴
- 第一节 经穴
- 太渊(手太阳之腧、肺之原穴)
- 鱼际(手太阴之荥穴)
- 少商(手太阴之井穴)
- 商阳(手阳明大肠经之井穴)
- 二间(手阳明之荥穴)
- 三间
- 合谷(手阳明之原穴)
- 阳溪(手阳明之经穴)
- 神门(手少阴之腧,心之原穴)
- 少府(手少阴之荥穴)
- 少冲(手少阳之井穴)
- 少泽(手太阳之井穴)
- 前谷
- 养老
- 后溪
- 腕骨
- 阳谷(手太阳之经穴)
- 大陵
- 劳宫
- 中冲(手厥阴之井穴)
- 关冲(手少阳之井穴)
- 液门(手少阳之荥穴)
- 中渚(手少阳之腧穴)
- 阳池(手少阳之原,穴)
- 第二节 经外奇穴
- 十王
- 十宣(又名鬼城手、十指头手、十指端)
- 地神
- 端正
- 二人上马
- 四缝
- 八关
- 八会
- 板门
- 大骨空
- 大指甲根
- 小骨空
- 五虎
- 五经纹
- 小天心
- 指根
- 一扇门
- 二扇门
- 凤眼
- 高骨
- 灸癜风
- 旁虎
- 拳尖
- 三门(又名少骨)
- 四开
- 四横纹
- 四前
- 外劳宫
- 注夏
- 中指节于(中指之节)
- 脾经(脾穴,脾土)
- 胃经(胃穴)
- 肝经(肝穴)
- 胆穴
- 皮罢(肝记)
- 母腮
- 老龙
- 靠山
- 内阳池
- 阴池
- 鱼腹
- 精灵、威灵
- 上都
- 项强
- 鬼当(大指甲后)
- 鬼信(一说别名少商)
- 鬼哭(鬼眼四穴)
- 肺经(肺穴)(肺金)
- 心经(心穴)
- 虎边
- 虎金寸
- 第三节 新针手穴
- 第四节 手穴感应点
- 感冒点
- 咳喘点
- 咽喉点
- 颈项点
- 头顶点(一名二号穴)
- 前头点(一名一号穴)
- 偏头点(一名小节、3号穴)
- 后头点(一名4号穴)
- 肩点
- 扁桃体点(鱼际点)
- 胸点
- 脊柱点
- 眼点
- 牙痛点
- 胃肠点
- 腰腿点
- 坐骨神经点
- 踝点
- 急救点
- 升压点
- 退热点
- 呃逆点
- 腹泻点
- 疟疾点
- 小儿消化不良点
- 夜尿点(一名肾穴)
- 定惊点
- 足跟点
- 运动点
- 心悸点
- 痉挛刺激点
- 全麻点(一名新5号)
- 鼻出血点
- 会阴点
- 附:手部刺激线
- 第三章 手诊
- 第四章 手穴常用治疗方法
- 第一节 手针疗法
- 第二节 点刺放血疗法
- 第三节 七星针疗法
- 第四节 艾灸疗法
- 第五节 按摩推拿疗法
- 附:小儿常用手穴推拿手法
- 第六节 指针疗法
- 第七节 割治疗法
- 第八节 穴位埋线疗法
- 第九节 穴位注射疗法
- 第十节 手部直流电疗法
- 第五章 常见疾病的手穴治疗
- 第一节 内科病证
- 第二节 外科及皮肤科病证
- 第三节 妇科病症
- 第四节 儿科病症
- 第五节 神经系统病症
- 第六节 五官科病症
- 第六章 手部按摩强身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