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小儿惊厥
【概述】
惊厥或称抽风、惊风,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或功能异常的紧急症状。在婴幼儿期更为多见。惊厥发作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意识突然丧失,多伴有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面肌或四肢强直、痉挛或不停地抽动,发作时间可由数秒至几分钟,有时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中医认为小儿“肝常有余”,无论是高热、血虚、气陷均可引动肝风,而发生惊厥、抽搐。
【手穴治法】
(一)针刺疗法
方法1:
选穴:十宣、合谷。
操作:取小儿双手指端十宣穴、强刺激。取双合谷用泻法。
按语:小儿惊厥,多由高热引起,强刺激十宣穴有降温解痉作用。合穴泻法可退热降温。在针刺时亦可配合用50%酒精擦上肢和前胸。或置冷水袋于前额、腋窝、腹股沟等处。
方法二:
选穴:后溪穴。
操作:使患儿微握拳,常规穴位部皮肤消毒后,直刺0.5~1寸。提插捻转,强刺激,刺激时间和强度根据患儿情况而定。一般20~30次,间隔2~3分钟后,可再行刺激。惊抽止,不再行强刺激。
病例:选《单穴治病选萃》陈仓子用后溪穴治疗小儿高热惊厥20例,疗效好。例:赵××,男,3岁,1989年2月25日就诊。其母代诉:患儿出麻疹2天,体温40℃,突发惊厥。诊见口眼及四肢痉挛抽搐,喉中痰鸣,腹胀如鼓。检查:未发现全身中毒症状,各种病理反射未引出。指纹透关射甲,色青紫,舌质红、苔粗黄,脉象弦数。治疗经过:常规消毒后,取右后溪穴,提插捻转,强刺激,30次后抽搐停止,2分钟后腹频转失气,旋即大便1次,5分钟后体温39℃,观察20分钟,抽搐未见再发,继续观察20分钟后,体温降至38℃,患儿已平安。
(二)点刺放血疗法
选穴:少商、十宣、中冲。
操作:上述穴位,可单用。如症情危重,单用力不逮,可共同选用。用三棱针或较粗的毫针,对准穴位,刺1~1.5分。然后用拇、食指轻轻挤压,放出几滴血。
举例:据广州中医学院针灸系郑祥华副教授介绍:应用中冲穴点刺放血治疗小儿惊风10余例,均应针而愈、疗效满意。
按语:少商、中冲为井穴,放血有泻热启闭之功。十宣为经外奇穴,泄血可苏厥解痉以救急。临证应用每获良效。但上述穴位点刺放血,适宜于热证、实证、闭证,不宜于寒证,虚证,脱证。
(三)推拿疗法
选穴与操作:
推心经:心经位于中指螺纹面。自指尖向上直推,约100次。
清肺经:肺经位于无名指螺纹面,向指尖方向直推,约200次.掐约3~5次。
清肝经:肝经位食指螺纹面,由指尖向上直推100次。(此穴只清不补)
此外还可:掐端正、掐二人上马、掐精宁、掐威灵,捣小天心,推上三关等作为交叉配穴。
按语:小儿急惊风临床较为常见,推拿时以清、泻为要。慢惊风多由各种慢性疾病所致,如维生素D缺乏,以致血清钙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而出现手足惊厥和手足抽搐。治疗上除补充必需的钙剂外,可揉百会、补脾胃经、揉小天心、揉中脘、捏背、揉足三里等。

- 小儿惊厥《手穴手纹诊治》
- 小儿惊厥《百病自测》
- 小儿惊热《圣济总录》
- 小儿惊悸秘方《华佗神方》
- 小儿惊啼《圣济总录》
- 小儿惊悸方二首《外台秘要》
- 小儿惊吐《中医词典》
- 小儿惊悸《圣济总录》
- 小儿惊痫《千金翼方》
- 小儿惊疳《圣济总录》
- 小儿惊痫《圣济总录》
- 小儿惊风方《回生集》
- 小儿惊痫啼壮热不吃奶吐不已不小便方五首《外台秘要》
- 小儿惊风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 小儿惊夜啼方七首《外台秘要》
- 小儿惊风《孙真人海上方》
- 小儿惊症《气功外气疗法》
- 小儿噤口痢《奇效简便良方》
- 小儿睛中生赘《明目至宝》
- 小儿浸淫疮秘方《华佗神方》
- 小儿颈软秘方《华佗神方》
- 小儿紧唇《中医词典》
- 小儿痉病《中医词典》
- 小儿紧唇《圣济总录》
- 小儿痉病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小儿疥疮秘方《华佗神方》
- 小儿久痢羸瘦《中医词典》
- 小儿疥疮方六首《外台秘要》
- 小儿灸法(幼幼汇集 下)《古今医统大全》
- 小儿戒逆灸《针灸聚英》
- 小儿疽疮《圣济总录》
《手穴手纹诊治》
- 前言
- 第一章 手穴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手部腧穴
- 第一节 经穴
- 太渊(手太阳之腧、肺之原穴)
- 鱼际(手太阴之荥穴)
- 少商(手太阴之井穴)
- 商阳(手阳明大肠经之井穴)
- 二间(手阳明之荥穴)
- 三间
- 合谷(手阳明之原穴)
- 阳溪(手阳明之经穴)
- 神门(手少阴之腧,心之原穴)
- 少府(手少阴之荥穴)
- 少冲(手少阳之井穴)
- 少泽(手太阳之井穴)
- 前谷
- 养老
- 后溪
- 腕骨
- 阳谷(手太阳之经穴)
- 大陵
- 劳宫
- 中冲(手厥阴之井穴)
- 关冲(手少阳之井穴)
- 液门(手少阳之荥穴)
- 中渚(手少阳之腧穴)
- 阳池(手少阳之原,穴)
- 第二节 经外奇穴
- 十王
- 十宣(又名鬼城手、十指头手、十指端)
- 地神
- 端正
- 二人上马
- 四缝
- 八关
- 八会
- 板门
- 大骨空
- 大指甲根
- 小骨空
- 五虎
- 五经纹
- 小天心
- 指根
- 一扇门
- 二扇门
- 凤眼
- 高骨
- 灸癜风
- 旁虎
- 拳尖
- 三门(又名少骨)
- 四开
- 四横纹
- 四前
- 外劳宫
- 注夏
- 中指节于(中指之节)
- 脾经(脾穴,脾土)
- 胃经(胃穴)
- 肝经(肝穴)
- 胆穴
- 皮罢(肝记)
- 母腮
- 老龙
- 靠山
- 内阳池
- 阴池
- 鱼腹
- 精灵、威灵
- 上都
- 项强
- 鬼当(大指甲后)
- 鬼信(一说别名少商)
- 鬼哭(鬼眼四穴)
- 肺经(肺穴)(肺金)
- 心经(心穴)
- 虎边
- 虎金寸
- 第三节 新针手穴
- 第四节 手穴感应点
- 感冒点
- 咳喘点
- 咽喉点
- 颈项点
- 头顶点(一名二号穴)
- 前头点(一名一号穴)
- 偏头点(一名小节、3号穴)
- 后头点(一名4号穴)
- 肩点
- 扁桃体点(鱼际点)
- 胸点
- 脊柱点
- 眼点
- 牙痛点
- 胃肠点
- 腰腿点
- 坐骨神经点
- 踝点
- 急救点
- 升压点
- 退热点
- 呃逆点
- 腹泻点
- 疟疾点
- 小儿消化不良点
- 夜尿点(一名肾穴)
- 定惊点
- 足跟点
- 运动点
- 心悸点
- 痉挛刺激点
- 全麻点(一名新5号)
- 鼻出血点
- 会阴点
- 附:手部刺激线
- 第三章 手诊
- 第四章 手穴常用治疗方法
- 第一节 手针疗法
- 第二节 点刺放血疗法
- 第三节 七星针疗法
- 第四节 艾灸疗法
- 第五节 按摩推拿疗法
- 附:小儿常用手穴推拿手法
- 第六节 指针疗法
- 第七节 割治疗法
- 第八节 穴位埋线疗法
- 第九节 穴位注射疗法
- 第十节 手部直流电疗法
- 第五章 常见疾病的手穴治疗
- 第一节 内科病证
- 第二节 外科及皮肤科病证
- 第三节 妇科病症
- 第四节 儿科病症
- 第五节 神经系统病症
- 第六节 五官科病症
- 第六章 手部按摩强身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