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麦粒肿
【概述】
麦粒肿是眼睑腺体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发生在睑缘毛囊皮脂腺的称外麦粒肿,发生在脸板腺的称内麦粒肿。发病早期,眼睑局部红肿、疼痛,有硬节和触痛,数天后出现黄色脓点,破溃排脓后可自愈。中医认为,风热挟肝火上攻所致,治疗上以清肝泻火,解毒为法。
【手穴治法】
(一)艾灸疗法
选穴:后溪。
操作:用艾绒捏成麦粒大的艾柱,病在左侧灸右后溪,在右眼灸左侧后溪。先在穴位上添少许凡士林油以粘住艾炷,然后点燃,行直接灸。待艾炷烧为灰烬,再加灸1炷,2炷,连续灸至3壮。
资料:据广江省东莞市卫生学校李史光介绍,近30年来用灸治后溪穴治疗麦粒肿50例,效果甚好。轻者只灸1次治愈;重者施灸2次后可根治。一般在施灸后第1天,如未成脓的麦粒肿可自行消退,不会再成脓;如已成脓在施灸后第2天开始溃脓,3天后把浓排净,局部不留疤痕。
病例:李某某,男,32岁。1986年7月21日就诊。诊断:右眼上眼睑麦粒肿。主诉:屡患麦粒肿,左右两眼上下眼睑轮流发作。每次发作都有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注射青霉素,外敷四环素眼膏,内服中药等治疗,也需7~10天方能治好。这次发作初起时右眼睑感痒,继则眼涩难睁,3天后局部红肿加重,肿块突起而刺痛,并伴寒热、头痛、口渴、便秘等全身症状。检查:右眼上睑红肿,胀痛,结膜充血,上睑外眦部有硬块及脓头,舌苔黄,脉洪数。治疗经过:取患者左手后溪穴,直接灸3壮,第2天即溃脓,前后4天,诸症消失而愈。事隔6个月后,又左下眼睑痒、红肿,即行第2次施灸,按上法取右后溪空,直接灸3壮,诸症消失,至今已22年,自此未再复发。
按语:后溪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温灸后溪穴、可补虚泻实。麦粒肿为眼料常见病,多为热毒蕴伏,余邪未清,故常反复发作。灸治后溪穴确实有良效。考虑其作用为通过灸治起到增加机体抗病能力,在正气强盛的作用下,使蕴伏的热毒得以驱除。
(二)针灸疗法
方法1:
选穴:大骨空
操作:取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大骨空穴,用火点燃施灸,共灸3壮。或针上加灸。即用1~1.5寸毫针,直刺进针0.8寸左右,提插捻转,得气后用艾条灸针身,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1次,3次可愈。
方法2:
选穴:二明。
操作;针尖沿食指和小指第一关节横纹,斜刺3~5分,针感局部或手指麻木。一般不留针,每日1次,一周为1疗程。亦可配合艾条灸。
资料:据《红医针疗法》介绍:针二明穴可治疗各种眼疾。
【手穴治萃】
1.艾灸后溪穴可治麦粒肿。取穴方法:握拳,掌心向上,在第五掌骨指关节后尺侧。施灸方法:用艾绒捏成麦粒大的艾柱,取左灸右,取右灸左之法,在穴位上行直接灸,待艾炷烧为灰烬,再加1炷,2炷,连续至3炷为止。(李史光新中医1985,(1)—31)
2.穴位敷药加缚扎中指治疗早期麦粒肿。本组男性18例,女性7例。其中外麦粒肿18例,内麦粒肿7例,均无脓点出现。治疗方法:(1)中指缚扎法:用细线一根,将患眼同侧中指第二指节中部缠绕1~4圈,松紧适当,6~8小时后松绑。缚扎中指的时间,距发病的时间越早越好。若次日尚未痊愈者,可再按以上法扎之。(2)穴位敷贴法:以生南星50克,生地黄50克,共捣烂成膏状。取药少许制成厚约0.2厘米,宽约1.5厘米大的圆形药饼,敷贴于患侧太阳穴上,盖上纱布,以胶布固定,每日换药4次。多数在敷药半小时后,自感敷药处皮肤发痒,此为正常现象。经上方治疗3日,痊愈5例。治愈最短时间为10小时。(莫文丹广西中医药1986,9(2),—18)

- 麦粒肿《手穴手纹诊治》
- 麦粒肿《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麦粒肿《自我调养巧治病》
- 麦粒灸《中医词典》
- 麦芒入目《奇效简便良方》
- 麦角中毒《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 麦芒入目门主方《疡医大全》
- 麦角新碱《妇产科学》
- 麦芒入目秘方《华佗神方》
- 麦角生物碱《药理学》
- 麦门冬《神农本草经》
- 麦角胺啡因《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 麦门冬《本草纲目》
- 麦煎散《苏沈良方》
- 麦门冬《雷公炮制药性解》
- 麦煎散《扁鹊心书》
- 麦门冬《千金翼方》
- 麦煎散《医方考》
- 麦门冬《中药炮制》
- 麦煎散《医方考》
- 麦门冬《本草经集注》
- 麦煎散《目经大成》
- 麦门冬《新修本草》
- 麦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麦门冬《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麦煎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麦门冬《吴普本草》
- 麦煎散《妇人大全良方》
- 麦门冬《本草衍义》
- 麦煎散《虚损启微》
- 麦门冬《汤液本草》
《手穴手纹诊治》
- 前言
- 第一章 手穴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手部腧穴
- 第一节 经穴
- 太渊(手太阳之腧、肺之原穴)
- 鱼际(手太阴之荥穴)
- 少商(手太阴之井穴)
- 商阳(手阳明大肠经之井穴)
- 二间(手阳明之荥穴)
- 三间
- 合谷(手阳明之原穴)
- 阳溪(手阳明之经穴)
- 神门(手少阴之腧,心之原穴)
- 少府(手少阴之荥穴)
- 少冲(手少阳之井穴)
- 少泽(手太阳之井穴)
- 前谷
- 养老
- 后溪
- 腕骨
- 阳谷(手太阳之经穴)
- 大陵
- 劳宫
- 中冲(手厥阴之井穴)
- 关冲(手少阳之井穴)
- 液门(手少阳之荥穴)
- 中渚(手少阳之腧穴)
- 阳池(手少阳之原,穴)
- 第二节 经外奇穴
- 十王
- 十宣(又名鬼城手、十指头手、十指端)
- 地神
- 端正
- 二人上马
- 四缝
- 八关
- 八会
- 板门
- 大骨空
- 大指甲根
- 小骨空
- 五虎
- 五经纹
- 小天心
- 指根
- 一扇门
- 二扇门
- 凤眼
- 高骨
- 灸癜风
- 旁虎
- 拳尖
- 三门(又名少骨)
- 四开
- 四横纹
- 四前
- 外劳宫
- 注夏
- 中指节于(中指之节)
- 脾经(脾穴,脾土)
- 胃经(胃穴)
- 肝经(肝穴)
- 胆穴
- 皮罢(肝记)
- 母腮
- 老龙
- 靠山
- 内阳池
- 阴池
- 鱼腹
- 精灵、威灵
- 上都
- 项强
- 鬼当(大指甲后)
- 鬼信(一说别名少商)
- 鬼哭(鬼眼四穴)
- 肺经(肺穴)(肺金)
- 心经(心穴)
- 虎边
- 虎金寸
- 第三节 新针手穴
- 第四节 手穴感应点
- 感冒点
- 咳喘点
- 咽喉点
- 颈项点
- 头顶点(一名二号穴)
- 前头点(一名一号穴)
- 偏头点(一名小节、3号穴)
- 后头点(一名4号穴)
- 肩点
- 扁桃体点(鱼际点)
- 胸点
- 脊柱点
- 眼点
- 牙痛点
- 胃肠点
- 腰腿点
- 坐骨神经点
- 踝点
- 急救点
- 升压点
- 退热点
- 呃逆点
- 腹泻点
- 疟疾点
- 小儿消化不良点
- 夜尿点(一名肾穴)
- 定惊点
- 足跟点
- 运动点
- 心悸点
- 痉挛刺激点
- 全麻点(一名新5号)
- 鼻出血点
- 会阴点
- 附:手部刺激线
- 第三章 手诊
- 第四章 手穴常用治疗方法
- 第一节 手针疗法
- 第二节 点刺放血疗法
- 第三节 七星针疗法
- 第四节 艾灸疗法
- 第五节 按摩推拿疗法
- 附:小儿常用手穴推拿手法
- 第六节 指针疗法
- 第七节 割治疗法
- 第八节 穴位埋线疗法
- 第九节 穴位注射疗法
- 第十节 手部直流电疗法
- 第五章 常见疾病的手穴治疗
- 第一节 内科病证
- 第二节 外科及皮肤科病证
- 第三节 妇科病症
- 第四节 儿科病症
- 第五节 神经系统病症
- 第六节 五官科病症
- 第六章 手部按摩强身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