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手的解剖
手是由手骨、手肌、手的深浅筋膜、韧带以及手的血管、淋巴、神经和皮肤等组成。即皮、脉、肉、筋、骨。手的营养靠动、静脉的血液循环。手有意识的活动是受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的支配。手的各个部份有机的结合,共同完成手的协调动作,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1.手骨:手骨体形小,数量多,连接复杂,由腕骨、掌骨、指骨所组成,计有大小不同的骨27块。腕骨于手腕部排列成近侧和远侧两列,每列4块,计8块。根据不同形状,分别称之为舟、月、三角、豌豆、大多角、小多角、头状骨及勾骨。8块腕骨互相连接成为一体,前侧隆突,而掌侧面凹陷;掌骨为小型长骨,共5块,掌骨上端为底,下端为小头,中间部是体,第一掌骨最粗短,它的底有鞍状关节面,与大多角骨的对应关节面构成拇指腕掌关节。其它四个掌骨的底与腕骨相关节,组成掌腕关节,掌骨之间也彼此相互连接,组成掌骨间关节;指骨也是小形长骨,除拇指2节外,其它4指都是3节,共14块。第一节指骨的底以卵圆形凹的关节面与掌骨组成掌指关节。第二节指骨底有两侧凹,中间凸的关节面接第一节指骨下端的滑车,形成近侧指间关节。第三指骨下端无关节面,掌侧有粗糙隆起之甲粗隆。见图1—1。
2.手关节:手的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横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及指关节。这些关节有的能作屈、伸、收、展以及环转运动。中医认为,关节多为气血流注处,经脉气血运行的一些停顿点——腧穴多在此处。
3.手肌:手的固有肌肉全部位于手的掌面,分外、内,中间肌群。外侧群形成手掌拇指侧的隆起,称之为鱼际;内侧群形成小指侧的隆起,称为小鱼际;中间群位于手掌的中间部,包括蚓状肌和骨间肌。
4.手的筋膜和腱鞘:手的筋膜分深、浅筋膜,手的掌浅筋膜的结构特点是有许多纤维形成的小隔,连接皮肤和深筋膜。手掌深筋膜的表层分三部分,两侧较薄弱,分别覆盖鱼际和小鱼际肌,中间部分坚韧,称为掌腱膜,与掌长肌腱相连。手掌深筋膜在深部盖掌骨和骨间肌。手背浅筋膜盖手背各肌腱浅面,深层盖骨间背侧肌和掌骨背面。手的腱鞘主要分为手指屈肌的腱滑液鞘和手背伸肌的腱滑液鞘。它们起着约束肌腱、便于肌腱在鞘内滑动减少摩擦。(图1—2,图1—3)
5.手的血液循环:手的动脉分布非常丰富,它们且构成互相交通的两个动脉弓——掌浅弓和掌深弓,掌浅弓是由尺动脉的未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位置较浅;掌深弓是由桡动脉的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组成,位置较深。此二弓有保证血液均分布至手指的作用,以适应作为劳动器官——手的机能需要。例如手在劳动时,在手掌或手指掌侧遭到压迫的情况下,由于掌深弓和掌浅弓借掌心动脉相互交通,并借穿支连接掌背动脉,仍可保证手指的血液循环不受影响。手的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每条动脉均有两条并行静脉,两条并行静脉之间均有许多吻合支,因此,结扎一支静脉,血液循环不受影响。见图1—4。
6.手的神经支配:支配手的神经主要有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尺神经穿行于尺侧腕屈肌两头之间,复转至前臂前面,在尺动脉的内侧降达腕部。在腕部,尺神经在豌豆骨的外侧,经腕横韧带的浅表和掌腱膜的深面进入手掌。尺神经是手肌和前臂尺侧半屈肌的主要运动神经,也是手尺侧半皮肤的感觉神经。桡神经分为桡神经深支和桡神经浅支,桡神经是上肢后群肌的运动神经,也是上肢后面皮肤的主要感觉神经。桡神经穿行外侧肌间隔时,被其固定于肱骨骨表,活动性小。因此,当肱骨于中、下1/3交界处骨折时,易伤及桡神经。表现为:①不能伸腕和伸指,②前壁背面及手背面桡侧尤其是虎口皮肤感觉异常。正中神经在腕上方位于桡侧腕屈肌和掌长肌腱之深方,位置浅表,正中神经穿过腕管在掌腱膜深面到达手掌,在手掌的近侧部发出正中神经返支,进入鱼际并分支支配除拇状肌以外的三块鱼际肌和第一、二蚓状肌。正中神经关系手的主要运动功能,也是手掌面的主要感觉神经。正中神经主干损伤后,主要表现屈腕及外展弱、拇、食指不能曲屈,拇指不能对掌。由于鱼际萎缩手掌平坦,称“猿手”。手部皮肤神经的分布(图1—5,图1—6)。这种情况在掌面正中神经分布于桡侧1/2指,尺侧尺神经为主;手背以桡神经和尺神经为主,个体之间有变异。

- 手的解剖《手穴手纹诊治》
- 手的功能恢复《骨科学》
- 手的解剖生理特点《骨科学》
- 手导引穴位的定位《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 手的生物全息律《手穴手纹诊治》
- 手导引《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 手发背《中医词典》
- 手大指疽《证治准绳·疡医》
- 手发背《医宗金鉴》
- 手大指甲后《中医词典》
- 手发背《外科心法要诀》
- 手朝三元《中医词典》
- 手发背(俗名蜘蛛背。)《证治准绳·疡医》
- 手颤病《扁鹊心书》
- 手发背门主方《疡医大全》
- 手册说明《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
- 手发背门主论《疡医大全》
-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歌《刺灸心法要诀》
- 手法歌《针灸大成》
-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歌《医宗金鉴》
- 手法歌《针灸易学》
- 手部直流电疗法《手穴手纹诊治》
- 手法论《伤科补要》
- 手部损伤《骨科学》
- 手法秘旨《幼科推拿秘书》
- 手部腧穴《手穴手纹诊治》
- 手法三阴三阳秘旨兼刺法《幼科推拿秘书》
- 手部神经损伤《骨科学》
- 手法释义《正骨心法要旨》
- 手部神经分布歌诀《人体解剖学歌诀》
- 手法同异多寡宜忌辨明秘旨歌《幼科推拿秘书》
《手穴手纹诊治》
- 前言
- 第一章 手穴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手部腧穴
- 第一节 经穴
- 太渊(手太阳之腧、肺之原穴)
- 鱼际(手太阴之荥穴)
- 少商(手太阴之井穴)
- 商阳(手阳明大肠经之井穴)
- 二间(手阳明之荥穴)
- 三间
- 合谷(手阳明之原穴)
- 阳溪(手阳明之经穴)
- 神门(手少阴之腧,心之原穴)
- 少府(手少阴之荥穴)
- 少冲(手少阳之井穴)
- 少泽(手太阳之井穴)
- 前谷
- 养老
- 后溪
- 腕骨
- 阳谷(手太阳之经穴)
- 大陵
- 劳宫
- 中冲(手厥阴之井穴)
- 关冲(手少阳之井穴)
- 液门(手少阳之荥穴)
- 中渚(手少阳之腧穴)
- 阳池(手少阳之原,穴)
- 第二节 经外奇穴
- 十王
- 十宣(又名鬼城手、十指头手、十指端)
- 地神
- 端正
- 二人上马
- 四缝
- 八关
- 八会
- 板门
- 大骨空
- 大指甲根
- 小骨空
- 五虎
- 五经纹
- 小天心
- 指根
- 一扇门
- 二扇门
- 凤眼
- 高骨
- 灸癜风
- 旁虎
- 拳尖
- 三门(又名少骨)
- 四开
- 四横纹
- 四前
- 外劳宫
- 注夏
- 中指节于(中指之节)
- 脾经(脾穴,脾土)
- 胃经(胃穴)
- 肝经(肝穴)
- 胆穴
- 皮罢(肝记)
- 母腮
- 老龙
- 靠山
- 内阳池
- 阴池
- 鱼腹
- 精灵、威灵
- 上都
- 项强
- 鬼当(大指甲后)
- 鬼信(一说别名少商)
- 鬼哭(鬼眼四穴)
- 肺经(肺穴)(肺金)
- 心经(心穴)
- 虎边
- 虎金寸
- 第三节 新针手穴
- 第四节 手穴感应点
- 感冒点
- 咳喘点
- 咽喉点
- 颈项点
- 头顶点(一名二号穴)
- 前头点(一名一号穴)
- 偏头点(一名小节、3号穴)
- 后头点(一名4号穴)
- 肩点
- 扁桃体点(鱼际点)
- 胸点
- 脊柱点
- 眼点
- 牙痛点
- 胃肠点
- 腰腿点
- 坐骨神经点
- 踝点
- 急救点
- 升压点
- 退热点
- 呃逆点
- 腹泻点
- 疟疾点
- 小儿消化不良点
- 夜尿点(一名肾穴)
- 定惊点
- 足跟点
- 运动点
- 心悸点
- 痉挛刺激点
- 全麻点(一名新5号)
- 鼻出血点
- 会阴点
- 附:手部刺激线
- 第三章 手诊
- 第四章 手穴常用治疗方法
- 第一节 手针疗法
- 第二节 点刺放血疗法
- 第三节 七星针疗法
- 第四节 艾灸疗法
- 第五节 按摩推拿疗法
- 附:小儿常用手穴推拿手法
- 第六节 指针疗法
- 第七节 割治疗法
- 第八节 穴位埋线疗法
- 第九节 穴位注射疗法
- 第十节 手部直流电疗法
- 第五章 常见疾病的手穴治疗
- 第一节 内科病证
- 第二节 外科及皮肤科病证
- 第三节 妇科病症
- 第四节 儿科病症
- 第五节 神经系统病症
- 第六节 五官科病症
- 第六章 手部按摩强身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