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症
(自汗 盗汗)
脉大而虚浮而濡者。汗。在寸为自汗。在尺为盗汗。伤寒脉阴阳俱紧。当无汗。若自汗者。曰亡阳。不治。
自汗者。无时而 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卫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寐中出。通身如浴觉来方止。属阴虚。荣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心虚而冷汗自出者。理宜补肝。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阴虚火炎者。法当补肾。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有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生汗。凉膈散主之。凡汗出发润。汗出如油。汗缀如珠者。
皆不治也。自汗大忌生姜。以其开腠理故也。
一论自汗属阳虚。时常而出也。宜
参 汤
黄 (蜜炙) 人参 白术(去芦炒) 白茯苓(去皮) 当归(酒洗) 熟地黄 白芍(酒炒)酸枣仁(炒) 牡蛎( 各一钱) 陈皮(七分) 甘草(炙二分) 乌梅(一枚)
上锉一剂。枣一枚。浮小麦一撮。水煎。温服。
一论自汗虚弱之人。可服
大补黄 汤
黄 (蜜炒) 人参 白术(去芦炒) 白茯苓(去皮)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熟地黄山茱萸(酒蒸去核) 肉苁蓉(酒洗各一钱) 五味子(十粒) 肉桂(五分) 防风(七分)甘草(炙三分)
上锉一剂。枣二枚。水煎。温服。
一论盗汗。属阴虚。睡中则出。醒则止也。此方治盗汗之圣药也。
当归(酒洗) 黄 (蜜炙) 生地黄 熟地黄(各二钱) 黄柏 黄连 黄芩(各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
一论治盗汗。属气血两虚者。宜
滋阴益阳汤
当归(酒洗) 熟地黄 生地黄 白芍(酒炒各一钱) 黄柏(蜜水炒) 知母(蜜水炒各八分)人参(五分) 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 黄 (蜜水炒各一钱) 陈皮(八分) 甘草(炙八分)
上锉一剂。枣二枚。净小麦一撮。水煎。温服。
一论自汗盗汗。宜实腠理也。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自汗盗汗。宜
白龙胶
桂枝 白芍(酒炒) 龙骨( ) 牡蛎( 各三钱) 甘草(炙一钱)
上锉一剂。枣二枚。水煎服。
四制白术散
白术(四两) 黄 (炒一两) 石斛(炒二两) 牡蛎( 一两) 甘草(炙一钱) 麦麸(炒一两)
有止用白术为末。每服三钱。粟米调服。
一论心汗者。心孔有汗。别处无也。宜
白茯苓(去皮) 人参 白术(去芦) 当归 生地黄 酸枣仁(炒) 麦门冬(去心)陈皮 黄连(炒各等分) 甘草(炙八分) 辰砂(研末临服调入五分)
一秘方。治冷汗时出。宜用公猪肚洗净。装糯米入内。令满。用线缝口。入砂锅内。水煮烂。将肚与汤一并食之。用糯米晒干为末。每服小盏空心。米汤调服。
一额上常有汗出。不论冬夏者。得之醉后当风所致。头乃诸阳之会。酒乃发阳。所以饮酒必见汗者。醉后阳气上升。头面之阳气必开。当风坐卧。风时入之。以致头面出汗。名曰漏风宜
黄 六一汤
上各用蜜炙十余次。出火毒。每服一两。水煎。温服。
一论自汗不休。内伤及一切虚损之症所致者。用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俱用蜜水炒少加制附子、麻黄根、浮小麦。(方见内伤)
一论气血俱虚而盗汗者。用十全大补汤。(方见补益)
秘方。治盗汗自汗。
五倍子为末。津液调搽脐中。绸勒住。一宿即止。
一方。用何首乌末。津液调搽脐中亦效。
一论自汗邪在诸经。有蓄血亦有头汗。有头汗小便不利者死。关格不得尿。有头汗者死元气下脱。有头汗如珠不流者死。柔汗发黄者死。
防风(去芦酒洗三两) 黄 (蜜炙二两五钱) 白术(去芦微炒一两) 中桂(一两) 白芍(酒炒一两五钱) 大附子(面包煨去皮脐童便炒二两)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加酸枣仁炒一两。
上锉为末。逐日洗。连五日。自然无汗。
一治盗汗。用牙猪心一个。水二碗。入砂锅内。煮烂熟为度。去心不用。另用当归、人参各二钱。半入煮心汁内。熬至大半瓯。去渣。不拘时服。猪心食否不拘。
一论凡内伤及一切虚损之症。自汗不休者。用益气汤。加熟附子、麻黄根、浮小麦其效捷于影响。但升麻、柴胡。俱用蜜水炒过。以杀其升发勇悍之性。又欲引参、 等药至肌表不可缺也。如左寸脉浮洪而自汗者。心火炎也。本方加倍参、 。加麦冬、五味、黄连各五分。如左关脉浮弦而自汗者。挟风邪也。本方桂枝、芍药。若不阴虚。只用桂枝可也。左尺脉浮洪无力而有汗者。水亏火盛也。本方加黄柏、知母各五分。熟地一钱。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右关脉浮洪无力而自汗者。只根据本方倍参、 。右尺脉洪数无力而自汗者。或盗汗。
相火挟心火之势而上伐肺金也。宜当归六黄汤。一论自汗盗汗。乃阴阳两虚。或睡或醒时而出也。益气汤去升麻。加茯苓、酒芍、酸枣炒、牡蛎 各一钱。黄柏蜜炒。知母蜜炒。乌梅一个。枣一枚。浮小麦一撮。水煎服。
一人四时出汗。畏风不敢当。虽炎天必须棉衣。冬天气喘。气不相接。偶有便淋白浊。
服八物汤。不效。服补中益气汤。少已。予以荆芥、防风、桂枝、薄荷、甘草、羌活。一剂而痊一治自汗盗汗久不止者。以清晨采带露桑叶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米饮汤送下。

- 汗症《寿世保元》
- 汗证总括《幼科心法要诀》
- 汗症《寿世保元》
- 汗证总括《医宗金鉴》
- 汗症《幼科折衷》
- 汗证门《幼科指南》
- 汗症《灸法秘传》
- 汗证简便方《幼幼集成》
- 汗症论治《类证治裁》
- 汗证《中医儿科学》
- 汗症脉候《类证治裁》
- 汗证《中医内科学》
- 汗症门(五则)《辨证录》
- 汗证《古今名医汇粹》
- 汗症章《医学妙谛》
- 汗证《万病回春》
- 汗之而热不退歌《伤寒百证歌》
- 汗证《医学正传》
- 汗之则疮已《卫生宝鉴》
- 汗证《杂病广要》
- 汗之则疮已《外科理例》
- 汗证《中医词典》
- 汗总论《证治准绳·杂病》
- 汗证《手穴手纹诊治》
- 旱莲草《药笼小品》
- 汗证《景岳全书》
- 旱莲草《玉楸药解》
- 汗证《医法圆通》
- 旱莲草《本草备要》
- 汗证《医学集成》
- 旱莲草《本草蒙筌》
《寿世保元》
- 作者:龚廷贤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年—1644年
- 卷一
- 医说
-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
- 五脏补泻主治例
- 十二经络
- 奇经八脉
- 诊脉
- 七表八里总归四脉
- 论五脏见四脉应病诗
- 内因脉
- 外因脉
- 不内不外因脉
- 定死脉形候歌
- 脉辨生死
- 诊杂病生死脉歌
- 诊暴病歌
- 诸脉宜忌生死
- 扁鹊华佗察声色秘诀
- 诊五脏六腑气绝症候
- 脏腑论
- 血气论
- 脾胃论
- 五运六气论
- 五运主病
- 亢则害承乃制体用说
- 医论
- 卷一本草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儿科总论
- 急惊
- 慢惊
- 慢脾
- 诸疳
- 积癖
- 热症
- 感冒
- 脾胃
- 伤食
- 吐泻
- 痢疾
- 疟疾
- 痰喘
- 咳嗽
- 发痧
- 通治
- 变蒸论
- 初生杂症论
- 胎热
- 胎寒
- 胎肥
- 胎怯
- 胎黄
- 胎惊
- 锁肚
- 不乳
- 撮口
- 噤风
- 脐风
- 客忤
- 不尿
- 夜啼
- 中恶
- 天吊
- 鹅口
- 口疮
- 重舌
- 木舌
- 弄舌
- 牙疳
- 吃泥土
- 丹毒、赤游
- 喉痹、乳蛾
- 眼疾
- 耳疾
- 鼻疮
- 头疮
- 脐疮
- 虫痛
- 尾骨痛
- 阴肿疝气
- 盘肠气痛
- 脱肛
- 遗尿
- 尿浊
- 便血
- 下淋
- 吐血、衄血
- 大小便闭
- 水肿
- 黄胆
- 汗症
- 解颅
- 鹤节
- 行迟
- 语迟
- 齿迟
- 诸迟
- 龟胸
- 龟背
- 滞颐
- 囟陷
- 囟填
- 手拳
- 脚拳
- 痘疮
- 疹
- 卷九·外科诸症
- 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