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落枕
【概述】
落枕多数是由睡觉时头部姿势不适当,局部受寒或轻度扫伤引起。临床多表现早晨起床后感到一侧颈部牵强、酸痛和转动不灵,有时酸痛可扩散到肩部或背部,局部有压痛。轻者3~5天自愈,重者可延至数周不愈。本症可能由颈部枢椎脱位、骨缝开错,或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扭拉伤,继发于颈、肩、背部肌肉痉挛所致。
【手穴治法】
(一)针刺疗法
方法1:
选穴:合谷、偏历。
操作:常规消毒后,用28号毫针,合谷穴直刺1~1.5寸,偏历穴向肘部斜刺1~1.5寸。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并嘱患者前后左右活动颈部。
病例:霍某,男,26岁。自晨起左侧颈部活动受限、俯仰、转侧不能,疼痛放射肩部,颈项部有明显压痛。辩证为风邪外束,脉络失和,刺以原络穴。针刺左合谷、偏历。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泻法,嘱患者活动颈部,以松弛颈部肌肉,约10分钟即感舒适,疼痛十去其八,留针20分钟,疼痛消失,活动如常。
来源:董自安/江苏中医11—1992,(3)—26
方法2:
选穴:后溪穴。
操作:在后溪穴局部常规消毒后,直刺0.8寸左右,得气后用泻法捻转1~3分钟,同时令患者做左右摇头动作,待患者自觉颈项转动轻松,疼痛有所减轻或直至消失时,徐徐退针,不按针孔。
病例:肖某某,男,37岁。1984年12月8日就诊。诊断:落枕。自述前日晨起时即觉颈部酸痛,不能转侧,疼痛放射至右侧背部,头颈向左侧倾斜,经服中西药及外贴伤湿止痛膏未效。遂取一侧后溪穴,向掌心方向直刺1寸深,用泻法捻转行针,并令其左右摇动颈部。针3分钟,疼痛消失,颈部活动自如。
来源:《单穴治病选萃》载:杨富华主治医师治疗落针168例,1次治愈124例,2次治愈3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7%。一般针刺一侧后溪穴1~2次,即可获效。
按语:后溪穴属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手之三阴三阳经均经颈部,故针刺后溪穴治疗落枕有良效。
方法3:
选穴:外劳宫。
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28号1寸毫针,对准穴位,直刺0.8寸。得气后行提插捻转,并令患者活动颈部。留针10~20分钟。
按语:外劳宫属经外奇穴,与劳宫穴相对,针刺外劳宫可柔筋缓急,故可治疗落枕。
方法4:
选穴:落扰穴。
操作:斜刺,针0.5~1寸,强刺激,上下提插、捻转,并嘱患者颈部左右摇摆,针10分钟。感受风寒者可温针加灸。按语:落枕穴为经外奇穴,可调气行血,针之主治落枕,兼治手臂痛,胃痛。
(二)指针疗法
选穴:阳溪穴。
操作:术者以左手抬住患者手腕下部,以右手拇指指尖掐压患者阳溪穴。两手交替进行,以有明显酸、麻、胀感为度。受掐压时活动颈部,待颈部活动受限缓解,项部疼痛明显减轻,能灵活转动时术者止掐。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按语:阳溪穴是手阳明经输穴,该经上颈贯颊。项颈之病为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又,桡神经分支亦经过该穴,故掐压时感应很强,治落枕有效。
(三)按摩疗法
选穴:落枕穴。
操作:(1)术前准备:患者取坐位,自然舒适地伸出手臂,不要牵强、紧张。术者取患侧无名指与小指之间落枕穴。(2)手法:术者用拇指螺纹面的外侧,按于穴位揉动;其他四指扶住患者手掌,嘱患者有酸麻反应,立即配合摆头转颈等动作。一般按揉1~2分钟。
(四)七星针疗法
选穴:虎口(合谷穴处)、鱼际。
操作:叩刺以上穴位皮肤,以红润不出血为度,并循经上叩至腕、肘部。即30~50次。叩刺法结束后,局部用热毛巾热敷或拔火罐,则效果更佳。并配合推拿颈部。
(五)电针疗法
选穴:后溪穴。
操作:两手握拳选穴,常规消毒,用0.5寸毫针直刺0.3~0.4寸,行强刺激,随后用G6805,或626等其它的电针仪,接通脉冲电流,频率40~50次1分钟,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每次10~20分钟。
资料:《单穴治病选萃》载马辉明自1981~1983年在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期间,单用后溪穴治疗落枕215例。其中男123例,女92例,年龄30岁以内31例,31~45岁63例,45~60岁85例,61岁以上36例。电针治疗1次愈者173人,2次治愈38人,3次治疗好转14人。
按语:后溪穴为小肠经输穴,五俞配五行中属木,木气通于肝,肝主筋,故治疗后溪穴有较好的缓解肌肉、筋脉痉挛。又因后溪穴通督脉,督脉经颈项入脑,故可治落枕。
【手穴治萃】
(一)指针阳溪穴治落枕
术者以左手抬住患者手腕下部、以右手拇指尖掐压患者阳溪穴。两手交替进行,以有明显酸、麻、胀感为度。受掐压时活动颈部,待颈部活动受限缓解,项部疼痛明显减轻,能灵活转动时术者止掐。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笔者用于临床,每每见效。
阳溪穴是手阳明经上穴位,该经上颈贯颊。项颈之病为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又,桡神经分支亦经过该穴,故掐压时感应很强,治落枕有效。(王远华浙江中医杂志1993(8)—374)
(二)原络穴治落枕
霍某,男26岁。自晨起左侧颈项活动受限,俯仰转侧不能,疼痛放射肩部,颈项部有压痛。证乃风邪外束,脉络失和。针刺左合谷、偏历,得气后行针施以提插、捻转泻法。嘱患者头项前后左右活动,以松弛颈项部肌肉,约10分钟即感舒适,疼痛十去其八。留针20分钟,疼痛消失,活动如常。(董自安江苏中医1992(3)—26)

- 落枕《手穴手纹诊治》
- 落雁木《本草图经》
- 落枕《气功外气疗法》
- 落雁木《证类本草》
- 落枕《自我调养巧治病》
- 落雁木《海药本草》
- 落枕《中医词典》
- 落下颏拿法门主论《疡医大全》
- 落枕穴《针灸学》
- 落下颏拿法门主方《疡医大全》
- 漯漯《中医词典》
- 落下颏拿法《外科正宗》
- 驴《本草纲目》
- 落下颏《中医词典》
- 驴《食疗本草》
- 落头痈《中医词典》
- 驴《本经逢原》
- 落头疽《中医词典》
- 驴鞭《本草新编》
- 落胎去胎方四首《外台秘要》
- 驴马疔《中医词典》
- 落胎《中医词典》
- 驴马汗疮《奇效简便良方》
- 落苏(茄子)〈平〉《食疗本草》
- 驴溺《本草备要》
- 落水《医学心悟》
- 驴溺《本草新编》
- 落水《幼幼新书》
- 驴溺《本草从新》
- 落水《外科十法》
- 驴溺《本草撮要》
《手穴手纹诊治》
- 前言
- 第一章 手穴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手部腧穴
- 第一节 经穴
- 太渊(手太阳之腧、肺之原穴)
- 鱼际(手太阴之荥穴)
- 少商(手太阴之井穴)
- 商阳(手阳明大肠经之井穴)
- 二间(手阳明之荥穴)
- 三间
- 合谷(手阳明之原穴)
- 阳溪(手阳明之经穴)
- 神门(手少阴之腧,心之原穴)
- 少府(手少阴之荥穴)
- 少冲(手少阳之井穴)
- 少泽(手太阳之井穴)
- 前谷
- 养老
- 后溪
- 腕骨
- 阳谷(手太阳之经穴)
- 大陵
- 劳宫
- 中冲(手厥阴之井穴)
- 关冲(手少阳之井穴)
- 液门(手少阳之荥穴)
- 中渚(手少阳之腧穴)
- 阳池(手少阳之原,穴)
- 第二节 经外奇穴
- 十王
- 十宣(又名鬼城手、十指头手、十指端)
- 地神
- 端正
- 二人上马
- 四缝
- 八关
- 八会
- 板门
- 大骨空
- 大指甲根
- 小骨空
- 五虎
- 五经纹
- 小天心
- 指根
- 一扇门
- 二扇门
- 凤眼
- 高骨
- 灸癜风
- 旁虎
- 拳尖
- 三门(又名少骨)
- 四开
- 四横纹
- 四前
- 外劳宫
- 注夏
- 中指节于(中指之节)
- 脾经(脾穴,脾土)
- 胃经(胃穴)
- 肝经(肝穴)
- 胆穴
- 皮罢(肝记)
- 母腮
- 老龙
- 靠山
- 内阳池
- 阴池
- 鱼腹
- 精灵、威灵
- 上都
- 项强
- 鬼当(大指甲后)
- 鬼信(一说别名少商)
- 鬼哭(鬼眼四穴)
- 肺经(肺穴)(肺金)
- 心经(心穴)
- 虎边
- 虎金寸
- 第三节 新针手穴
- 第四节 手穴感应点
- 感冒点
- 咳喘点
- 咽喉点
- 颈项点
- 头顶点(一名二号穴)
- 前头点(一名一号穴)
- 偏头点(一名小节、3号穴)
- 后头点(一名4号穴)
- 肩点
- 扁桃体点(鱼际点)
- 胸点
- 脊柱点
- 眼点
- 牙痛点
- 胃肠点
- 腰腿点
- 坐骨神经点
- 踝点
- 急救点
- 升压点
- 退热点
- 呃逆点
- 腹泻点
- 疟疾点
- 小儿消化不良点
- 夜尿点(一名肾穴)
- 定惊点
- 足跟点
- 运动点
- 心悸点
- 痉挛刺激点
- 全麻点(一名新5号)
- 鼻出血点
- 会阴点
- 附:手部刺激线
- 第三章 手诊
- 第四章 手穴常用治疗方法
- 第一节 手针疗法
- 第二节 点刺放血疗法
- 第三节 七星针疗法
- 第四节 艾灸疗法
- 第五节 按摩推拿疗法
- 附:小儿常用手穴推拿手法
- 第六节 指针疗法
- 第七节 割治疗法
- 第八节 穴位埋线疗法
- 第九节 穴位注射疗法
- 第十节 手部直流电疗法
- 第五章 常见疾病的手穴治疗
- 第一节 内科病证
- 第二节 外科及皮肤科病证
- 第三节 妇科病症
- 第四节 儿科病症
- 第五节 神经系统病症
- 第六节 五官科病症
- 第六章 手部按摩强身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