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汗症

《幼科折衷》书籍目录

【总括】小儿自汗症多端,切莫将为一例看,要识阴阳虚实候,勤勤调理自平安。

【脉法】脉大而虚浮而濡者,在尺为自汗,在寸为盗汗伤寒脉阴阳俱紧当无汗,若自汗为亡阳之症,不治。

《内经》曰∶心之液为汗。《原病式》曰∶心热则汗出。东垣云∶西南坤土也,在人为脾胃。夫人之汗,犹天地之雨,阴滋其湿则为雾露为雨也。按《内经》独主于心,而东垣又指脾胃而言,何也?盖心为君火主热,脾胃属土主湿,湿热相搏为汗明矣,亦如地之湿气为云雾,而上升于天,若不下降则不成霖雨也。夫五脏皆令人出汗,独心与脾胃主其湿热,此乃总司耳。故《经》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若自汗与盗汗者,病虽似而实不同也,细详于后。

(凡汗出发润,一不治也;汗出如油,二不治也;汗凝如珠,三不治也。通身出汗谓之热越,热气越于四体也。睡熟汗出,醒而收者为盗汗。丹溪云∶自汗属气虚,人参黄 ,少佐以桂枝汤,虚甚附子汤亦可。盗汗属血虚当归六黄汤神效。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然作汗,凉膈散主之。)

小儿脾虚自汗,多出额上,沾黏人手,速救胃气,服全蝎观音散

脾虚泻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时,遇泻则无,泻过则有,此候大虚,急当以参苓白术散服之。

肺虚自汗,右脸色多 白,肺脉按之无力,久因咳嗽连声不已,乃肺经虚气上壅致令汗出,宜补肺散为治,及以藿香饮调脾,此又益母救子之义也。

慢惊自汗,遍体俱有,其冷如冰,此症已危,详慢惊论内。

有实症自汗,外因感受风邪发热,无问昏醒,浸浸自汗出,当用百解散,或间投五苓散

有小儿无疾,睡中汗出如水,觉而经久不干,此名积症盗汗,脾冷所致,用三棱散

有时时冷汗微出,发根如贯珠,而额上 然,此为惊汗,宜抱龙丸茯神汤麻黄根服。

有睡中汗自出者,曰盗汗,此阳虚所致,久不已,令人羸脊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汤加黄 煎服。

【附方】

当归黄汤 当归 生地 熟地黄连 黄芩 黄柏

凉膈散 桔梗 薄荷 甘草 栀子 连翘 大黄 芒硝

全蝎观音散 莲肉 人参 扁豆 天麻 防风 全蝎 羌活 白芷 木香茯苓 神曲 甘草

参苓白术散霍乱症内。

补肺散 阿胶 茯苓糯米 杏仁 甘草

藿香 人参 半夏 赤茯 甘草 苍术 陈皮 藿香 浓朴

解散 见热症内(一方加升麻

五苓散惊风症内。

三棱散 见诸吐症内。

抱龙丸 见惊风症内。

茯神 茯神 人参 当归 甘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幼科折衷》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幼科折衷》书籍目录
  1. 汗症《幼科折衷》
  2. 汗症《寿世保元》
  3. 汗症《灸法秘传》
  4. 汗症《寿世保元》
  5. 汗症论治《类证治裁》
  6. 汗证总括《幼科心法要诀》
  7. 汗症脉候《类证治裁》
  8. 汗证总括《医宗金鉴》
  9. 汗症门(五则)《辨证录》
  10. 汗证门《幼科指南》
  11. 汗症章《医学妙谛》
  12. 汗证简便方《幼幼集成》
  13. 汗之而热不退歌《伤寒百证歌》
  14. 汗证《中医儿科学》
  15. 汗之则疮已《卫生宝鉴》
  16. 汗证《中医内科学》
  17. 汗之则疮已《外科理例》
  18. 汗证《古今名医汇粹》
  19. 汗总论《证治准绳·杂病》
  20. 汗证《万病回春》
  21. 旱莲草《药笼小品》
  22. 汗证《医学正传》
  23. 旱莲草《玉楸药解》
  24. 汗证《杂病广要》
  25. 旱莲草《本草备要》
  26. 汗证《中医词典》
  27. 旱莲草《本草蒙筌》
  28. 汗证《手穴手纹诊治》
  29. 旱莲草《冯氏锦囊秘录》
  30. 汗证《景岳全书》
  31. 旱莲草《顾松园医镜》

《幼科折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