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

《古今名医汇粹》书籍目录

张景岳曰∶汗出一症,有自汗,有盗汗。自汗属阳虚,治宜实表补阳;盗汗属阴虚,阴虚阳必凑之,故阳蒸阴分,治宜清火补阴。然自汗中亦有阴虚,盗汗中亦多阳虚。如遇烦劳火热之类,最多自汗,故饮食之火起于胃,酒色之火起于肾,能令人自汗,此非阳盛阴衰而何?且人之寤寐,总由卫气之出入,卫气者,阳气也,人寐时卫入于阴,非阳虚于表而何?欲辨阴阳,当察其有火无火。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也;无火汗出者,表气不固,阳虚也。知斯二者,无余义矣。

一、汗由血液,本乎阴也。然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阳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阴中之卫气。故凡欲疏汗而不知营卫之盛衰,欲禁汗而不知阴阳之橐龠,吾知其必败矣。

一、汗有阴阳。人但知热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能致汗。所谓寒者,非曰外寒,以阳气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阴无所主,故汗随气泄。凡大惊恐惧,皆令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如病后、产后、大吐大泄失血后,必多汗出,岂非气去而然乎?经曰∶阴胜则自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仲景曰∶极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是皆阴汗之谓。治此当察气虚之微甚,微虚者略扶正气,汗自收;甚虚者,非速救元气不可,即姜、桂、附之属,必所当用。

又湿气乘脾,亦能作汗。症见身重困倦,脉见缓大,声音如从瓮中出者,多属湿症。但湿热甚者,去火而湿自清。寒湿胜者,助火而湿自退;健脾土之气,则湿去而汗自收。丹溪曰∶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外者为汗。汗为心液,故自汗之症,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者。故阴虚阳必凑,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乘,发厥而自汗。皆阴阳偏胜所致也。

李士材曰∶汗为心之液,而肾主五液,故汗症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心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肾阴虚,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

及夫肺虚、脾虚,皆令汗出。治法∶肺虚者,固其皮毛,黄 六一汤玉屏风散;脾虚者,壮其中气,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心虚者,益其血脉,当归六黄汤;肝虚者,禁其疏泄,白芍枣仁乌梅;肾虚者,助其封藏,五味、山萸、龙骨牡蛎远志、五倍、首乌。五脏之内,更有宜温、宜清、宜润、宜燥,无胶一定之法,以应无穷,可耳。

张三锡曰∶阳衰则卫虚,所虚之卫,行阴当瞑目之时,则更无气以固其表,故腠理开、津液泄而为汗。

迨寐则目张,其行阴之气,复散于表,则汗止矣。夫如是者,谓之盗汗,即《内经》之寝汗也。然自汗、盗汗,虽分阴虚、阳虚,细而察之,悉属于卫。且卫气者,实由谷气之所化,肺脏之所布,天真之阳必得是而后充大,无是则衰微。故《素问》曰∶阳气者,如苍天之气,顺之则阳气固。又曰∶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又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又曰∶卫气者,所以肥腠理,温分肉,而司开阖者也。学人不可不知。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古今名医汇粹》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古今名医汇粹》书籍目录
  1. 汗证《古今名医汇粹》
  2. 汗证《万病回春》
  3. 汗证《中医内科学》
  4. 汗证《医学正传》
  5. 汗证《中医儿科学》
  6. 汗证《杂病广要》
  7. 汗证简便方《幼幼集成》
  8. 汗证《中医词典》
  9. 汗证门《幼科指南》
  10. 汗证《手穴手纹诊治》
  11. 汗证总括《医宗金鉴》
  12. 汗证《景岳全书》
  13. 汗证总括《幼科心法要诀》
  14. 汗证《医法圆通》
  15. 汗症《寿世保元》
  16. 汗证《医学集成》
  17. 汗症《寿世保元》
  18. 汗浙疮门主论《疡医大全》
  19. 汗症《幼科折衷》
  20. 汗浙疮门主方《疡医大全》
  21. 汗症《灸法秘传》
  22. 汗有六要五忌《医述》
  23. 汗症论治《类证治裁》
  24. 汗液异常辨病《常见病自测》
  25. 汗症脉候《类证治裁》
  26. 汗液的颜色辨病《常见病自测》
  27. 汗症门(五则)《辨证录》
  28. 汗液《百病自测》
  29. 汗症章《医学妙谛》
  30. 汗血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31. 汗之而热不退歌《伤寒百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