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治法
脏以太阴为主,所谓脾者,孤脏以灌四旁也。腑以阳明为主,所谓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脉之长也。足太阴以湿土主令,足阳明从燥金化气。温病阳明之燥,劫夺太阴之湿,滋太阴之湿而泻阳明之燥固已,而推原太阴土湿之所由来,实原于水,而肾水之所以枯槁,一耗伤于燥土,一盗泄于风木。治法以麦冬润阳明之燥,以地黄滋太阴之湿,以知母、元参、天冬清金而壮少阴之水,以当归、丹皮、白芍润木而息厥阴之风。而地黄之性,滋湿清风,兼而能之,故三阴并宜。
地黄泄阳助湿,至下之品,至于温病,土燥而木枯,则反为灵宝,莫佳于此矣!

- 脏腑治法《四圣悬枢》
- 脏腑之一《黄帝内经太素》
- 脏腑诸胀《类经》
- 脏腑之图《针灸大成》
- 脏腑总论《医学入门》
- 脏腑之间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
- 脏腑总证《杂病广要》
- 脏腑之官《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 脏寒《中医名词词典》
- 脏腑之风《中医词典》
- 脏寒腹胀《中医词典》
- 脏腑与胞宫《中医妇科学》
- 脏寒腹胀《症因脉治》
- 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类经》
- 脏寒泻《中医词典》
- 脏腑痈疡要诀《华佗神方》
- 脏行气于腑《中医名词词典》
- 脏腑应候《黄帝内经太素》
- 脏行气于腑《中医词典》
- 脏腑荥俞合皆以井为始《针灸素难要旨》
- 脏候解《素灵微蕴》
- 脏腑阴阳,呼吸内外,捻针补泻手法《针灸大成》
- 脏会《中医词典》
-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痰火点雪》
- 脏结《中医名词词典》
- 脏腑心肾贵贱论《冯氏锦囊秘录》
- 脏结《伤寒说意》
- 脏腑泻火药《医旨绪余》
- 脏结《中医词典》
- 脏腑泻火药《汤液本草》
- 脏结《伤寒捷诀》
《四圣悬枢》
- 自叙
- 卷一·温病解第一
- 卷二·疫病解第二
- 疫病原始
- 寒温病异
- 表里殊法
- 温疫由来
- 寒温殊病
- 表解热除
- 阴衰营陷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阳明腑证
- 少阳经证
- 三阳传胃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六经治法
- 停水不消
- 寒疫由来
- 表里同异
- 表解寒散
- 阳衰卫陷
- 传经大凡
- 阳旺传腑
- 阴盛传脏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阳明腑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三阴治法
- 卷三·痘病解第三
- 痘病根原
- 痘病消长
- 热吉寒凶
- 抑阴扶阳
- 太阳经证
- 阴阳盛衰
- 停水不消
- 烦渴发热
- 血升鼻衄
- 阳明经证
- 发热出痘粒满痂生
- 红白消长
- 发紫变黑顶平根散
- 郁重粒多蒙头锁项抱鼻环唇肿消眼闭
- 阳明府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三阴治法
- 庸工谬妄
- 卷四·疹病解第四
- 卷五·伊公四问第五
- 附录:药方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