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悸吐泄寒战发热

《四圣悬枢》书籍目录

少阳之经,在筋脉之分,肌肉之内,阳明经病,以次相传,至三日及少阳。其经自目循耳,行身之侧,下颈而合缺盆,由胸而走胁肋。从相火化气,右降而归癸水。病则经气不降,逆克戊土,阳明壅塞,心胸满胀,愈阻少阳降路,遂与阳明之经痞结心胸胁肋之间,故有膈痛心痞之证。相火上炎,浊气升腾,故有口苦咽干,目眩耳聋之条。戊土困于甲木,胃腑逼窄,水谷莫容,故作吐泄。吐泄亡阴,则入阳明②之腑,吐泄亡阳,则入太阴之脏。入脏入腑,里气郁满而表气壅碍,则有少阳诸证。若脏腑松畅,中气调和,但传少阳之经,诸证不作也。

少阳甲木,生于壬水而降于癸水,而其下行,则随戊上。戊土下降,而甲木从之,水土栽培,根本不摇,是以胆壮。阳明既病,两经俱逆,胆木虚飘,故生惊悸。位居阳明之里,太阴之表,太阴主营,阳明主卫,营阴外束,卫气欲出,鼓荡振摇,则为寒战。卫气郁发,阳胜而热,则寒往矣,胜极而衰,营阴闭藏,又复如初,阴胜而寒,则热往矣,故少阳之经,有寒热往来之证。营卫相争,久分胜负,寒胜则入于太阴,热胜则入于阳明。入于阳明,则有生而无死,入于太阴,则有死而无生。其入脏入腑,或死或生之机,总卜寒热之胜负。当其热来而寒往,即为阳胜之征,及其热往而寒来,便是阴胜之候。最可虑者,寒来而热不能来,热往而寒不能往也。

其在大人,寒战而热来,即望汗解,其在小儿,寒战而热来,即望痘生,往来寒热胜负之际,不可以不察也。

小柴胡汤

柴胡三钱 黄芩一钱 人参一钱 甘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二钱 大枣三枚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寒热呕吐者。

柴胡芍药石膏汤

柴胡三钱 黄苓三钱 人参一钱 甘草一钱 半夏二钱 生姜二钱 大枣三枚 芍药二钱 石膏二钱,生,研

流水煎大半杯,分,温服。

治少阳热胜,半入阳明者。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二钱 半夏二钱 人参一钱 甘草一钱 生姜二钱 大枣三枚 干姜二钱 桂枝一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少阳寒胜,半入太阴者。

少阳居阴阳之半,半表阳旺,则热胜而入腑,半里阴旺,则寒胜而入脏,吉凶生死,悉判于此。庸愚妄作,以寒战为内热,而用泻下。此辈昏狂狞恶,不安下愚,敢肆凶顽,以祸苍生,可恨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四圣悬枢》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四圣悬枢》书籍目录
  1. 惊悸吐泄寒战发热《四圣悬枢》
  2. 惊悸吐衄下血瘀血《金匮悬解》
  3.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金匮要略方论》
  4.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脉证十二条、方五首)《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5. 惊悸续法《医学纲目》
  6.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7. 惊悸一《金匮悬解》
  8.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金匮要略心典》
  9. 惊悸怔忡《医学纲目》
  10.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高注金匮要略》
  11. 惊悸怔忡《丹溪心法》
  12.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13. 惊悸怔忡《仁术便览》
  14.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医宗金鉴》
  15. 惊悸怔忡《回春录》
  16.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金匮要略浅注》
  17. 惊悸怔忡《灸法秘传》
  18.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医宗金鉴》
  19. 惊悸怔忡健忘《痰火点雪》
  20.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金匮玉函经二注》
  21. 惊悸怔忡健忘烦躁不寐《古今名医汇粹》
  22.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医宗金鉴》
  23. 惊悸怔忡健忘证《明医指掌》
  24. 惊悸痰迷恐惧所致《医学传心录》
  25. 惊悸怔忡门《医方考》
  26. 惊悸四《金匮悬解》
  27. 惊悸怔忡主方·即补心汤《痰火点雪》
  28. 惊悸三《金匮悬解》
  29. 惊悸怔仲《证治汇补》
  30. 惊悸门(二则)《辨证录》
  31. 惊悸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