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温五条
问:经所言热病为何?玉楸子曰:热病即温病也,病于春者谓之温,病于夏者谓之热。《素问评热病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即热也,以时令而异名也。
问:温病与伤寒何殊?玉楸子曰:《素问》:热病者,伤寒之类也,而实非伤寒。伤寒感秋冬之寒,温病感春夏之风,时令不同,而寒温异矣。
问:温病与温疫何殊?玉楸子曰:温病之根,得之冬伤于寒而有内热,感则表里皆病。温疫冬不伤寒,而无内热,但是表病。阳盛之家,而后里病也。
问:冬伤于寒,何缘而有内热?玉楸子曰:冬气封藏,天地闭塞,阳蛰九地之下,则寒水得令。人于冬时,纵欲亡精,阳泄而火飞,是以变寒而为热也。
问:冬伤于寒,何缘而春必病温?玉楸子曰:凡外感之深,必因内伤之重。阳气重伤,病则寒深,阴气重伤,病则热深。表里热剧,皮毛不开,是为温病。盖卫气以收敛为性,平日内热郁伏,一遇风邪,伤其卫气,卫闭则营郁。营血郁蒸而欲泄于内,风气发扬而欲泄于外,内外交泄而卫气愈敛,其性然也。敛而不启,乃成温病。春夏风多,是以最易感伤。若脏腑平和,素无内热,则旋感而旋解,不成温病也。

- 问温五条《四圣悬枢》
- 问头身《医碥》
- 问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义《医旨绪余》
- 问头身《中医词典》
- 问五行土无定体寄旺四季各一十八日何长夏一月土又独主之《医旨绪余》
- 问题及展望《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问现在症状《中医诊断学》
- 问素问难经铜人经络所病各异者如用针当从何法《此事难知》
- 问小儿《中医词典》
- 问睡眠《中医词典》
- 问心包络何以不得为藏《医旨绪余》
- 问手心主《医旨绪余》
- 问胸腹《中医词典》
- 问视五入以察病情《医学摘粹》
- 问养生《苏沈良方》
- 问十二支土多十二经火多之义《医旨绪余》
- 问一般项目《中医诊断学》
- 问十二经脏腑命名之义《医旨绪余》
- 问疫五条《四圣悬枢》
- 问神门脉《诊宗三昧》
- 问因《医门补要》
- 问伤寒桂枝汤用桂枝说《医旨绪余》
- 问因察症正名总论《伤寒括要》
- 问三焦有几(血海异同)《此事难知》
- 问因论《侣山堂类辩》
- 问三焦有几《此事难知》
- 问饮食《医碥》
- 问三焦命门脉《诊宗三昧》
- 问饮食口味《中医词典》
- 问三才所同者于人身何以见之《医旨绪余》
- 问饮食以辨寒热虚实《医学摘粹》
《四圣悬枢》
- 自叙
- 卷一·温病解第一
- 卷二·疫病解第二
- 疫病原始
- 寒温病异
- 表里殊法
- 温疫由来
- 寒温殊病
- 表解热除
- 阴衰营陷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阳明腑证
- 少阳经证
- 三阳传胃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六经治法
- 停水不消
- 寒疫由来
- 表里同异
- 表解寒散
- 阳衰卫陷
- 传经大凡
- 阳旺传腑
- 阴盛传脏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阳明腑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三阴治法
- 卷三·痘病解第三
- 痘病根原
- 痘病消长
- 热吉寒凶
- 抑阴扶阳
- 太阳经证
- 阴阳盛衰
- 停水不消
- 烦渴发热
- 血升鼻衄
- 阳明经证
- 发热出痘粒满痂生
- 红白消长
- 发紫变黑顶平根散
- 郁重粒多蒙头锁项抱鼻环唇肿消眼闭
- 阳明府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三阴治法
- 庸工谬妄
- 卷四·疹病解第四
- 卷五·伊公四问第五
- 附录:药方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