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耳聋
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顺则下蛰而温肾水,逆则上炎而刑肺金,故少阳之经,最易病火。
温病寒水失藏,相火炎蒸,已旺于衰废之时。春夏病感,卫闭营郁,热盛火发,势当得令之候,愈极熏赫。少阳伤寒,有寒热之往来,以二阳在表,三阴在里,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少阳居表里之半,是以寒往而热来。温病三阴经气从阳化热,故但热而无寒。其经络耳循胁,行身之侧,故胸胁痛而耳聋。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故咽干而口苦。
相火内郁,则肺金受刑,甲木内郁,则刑胃土,外无泄路,势必焦土流金,而入阳明。当以清凉和解之法,散其炎烈也。
柴胡四钱 黄芩三钱 芍药三钱 石膏三钱 甘草三钱 丹皮三钱 生姜三钱,切 元参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饮热稀粥,取微汗。
治三日少阳温病,胸胁疼痛,耳聋口苦,咽干作渴者。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腑者,法应汗之。而温病与伤寒、中风,寒暄异气,不宜麻、桂辛温,以清润之剂,凉泻经络燥热,方是温病汗法。其伤在胃气,而病在营血,营热郁发,故用丹皮、白芍,泻热而凉营也。

- 胁痛耳聋《四圣悬枢》
- 胁痛(附身体痛)《脉因证治》
- 胁痛烦满《圣济总录》
- 胁痛《灸法秘传》
- 胁痛歌《伤寒百证歌》
- 胁痛《盘珠集胎产症治》
- 胁痛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胁痛《金匮钩玄》
- 胁痛候《诸病源候论》
- 胁痛《伤科汇纂》
- 胁痛咳嗽《傅青主男科》
- 胁痛《也是山人医案》
- 胁痛里急《中医词典》
- 胁痛《胎产指南》
- 胁痛论《症因脉治》
- 胁痛《中医内科学》
- 胁痛论治《类证治裁》
- 胁痛《医旨绪余》
- 胁痛脉案《类证治裁》
- 胁痛《古今医彻》
- 胁痛脉候《类证治裁》
- 胁痛《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胁痛门《张氏医通》
- 胁痛《奇效简便良方》
- 胁痛门《医方考》
- 胁痛《友渔斋医话》
- 胁痛门《丹台玉案》
- 胁痛《丹溪治法心要》
- 胁痛门《养生导引秘籍》
- 胁痛《丹溪手镜》
- 胁痛门《养生导引法》
《四圣悬枢》
- 自叙
- 卷一·温病解第一
- 卷二·疫病解第二
- 疫病原始
- 寒温病异
- 表里殊法
- 温疫由来
- 寒温殊病
- 表解热除
- 阴衰营陷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阳明腑证
- 少阳经证
- 三阳传胃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六经治法
- 停水不消
- 寒疫由来
- 表里同异
- 表解寒散
- 阳衰卫陷
- 传经大凡
- 阳旺传腑
- 阴盛传脏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阳明腑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三阴治法
- 卷三·痘病解第三
- 痘病根原
- 痘病消长
- 热吉寒凶
- 抑阴扶阳
- 太阳经证
- 阴阳盛衰
- 停水不消
- 烦渴发热
- 血升鼻衄
- 阳明经证
- 发热出痘粒满痂生
- 红白消长
- 发紫变黑顶平根散
- 郁重粒多蒙头锁项抱鼻环唇肿消眼闭
- 阳明府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三阴治法
- 庸工谬妄
- 卷四·疹病解第四
- 卷五·伊公四问第五
- 附录:药方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