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出痘粒满痂生
小儿痘证,原于卫郁,卫阳极盛,而后外发。阳莫盛于阳明,表寒外束,阳气郁隆,是以发热。日传一经,而至少阳,三阳俱病,卫郁盛发,故发热三日,而见痘形。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正阳当令,六经俱周。三阳不消,三阴不长,卫气郁满,经脉莫容,既无内陷之窍,自当外寻出路,而发于汗孔。汗孔一开,卫气外泄则为汗。寒束窍闭,汗孔莫开,卫气升腾,冲突皮肤,穹隆起发,是以成痘。
痘者,卫郁外发,而不得汗泄者也。此在大人,经脉疏阔,而卫气虚损,六日之内,满而不实,经尽之后,又能汗解,故无痘证。小儿卫盛阳满,窍隧紧密,外感寒淫,肌表不泄,与大人同病,而证状悬绝,发为颗粒,此痘病之原由也。
卫气莫泄,发越丰隆。再三日而痘粒完满,再三日而卫郁透彻,痂生热化,病退而人安矣。
凡诸疮疿(疿 音费。同“痱”。《素问》:“汗出见湿,乃生痤疿。”),血肉肿溃,脓成必泄。痘粒之肿,不关血肉,只是卫气冲腾,皮肤泡起。经阳升发,氤氲叆叇(叆叇 音爱代,浑浊不明貌。《慧琳音义》:“埤(pi)苍云,叆叇,云气不明也。”),影影如浆,其实非脓。经热外烁,皮肤焦结,痂落皮损,是以成麻。计其起落,十有二日,而后病愈。
大人病此,多愈于六七日之间者,六经既遍,邪退正复,自能汗解。小儿无汗,卫气不泄,是以再加六日,卫郁发尽,结为痘证,粒满痂生,而后病退。其卫盛者,六七八日经尽而即起,其卫虚者,十七八日三经周而后平也。

- 发热出痘粒满痂生《四圣悬枢》
- 发热部《本草易读》
- 发热的处理原则《病理生理学》
- 发热不止《保婴撮要》
- 发热的概念《病理生理学》
- 发热病人的家庭护理《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
-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病理生理学》
- 发热辨痘已明时备用诸药《冯氏锦囊秘录》
-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病理生理学》
- 发热伴随症状辨病《常见病自测》
- 发热恶寒《中医词典》
- 发热、谵语、昏瞀《古今医案按》
- 发热恶寒《金匮钩玄》
- 发热(附恶寒)《医学入门》
- 发热恶寒证《伤寒九十论》
- 发热《伤寒括要》
- 发热而发斑屑是成瘾疹《麻科活人全书》
- 发热《伤寒指掌》
- 发热烦躁《景岳全书》
- 发热《女科证治准绳》
- 发热烦躁《幼科释谜》
- 发热《女科证治准绳》
- 发热腹痛《经验麻科》
- 发热《盘珠集胎产症治》
- 发热歌《伤寒百证歌》
- 发热《金匮钩玄》
- 发热激活物的主要种类和性质《病理生理学》
- 发热《女科折衷纂要》
- 发热口渴烦躁不止之症《保婴撮要》
- 发热《伤科汇纂》
- 发热类《医理真传》
《四圣悬枢》
- 自叙
- 卷一·温病解第一
- 卷二·疫病解第二
- 疫病原始
- 寒温病异
- 表里殊法
- 温疫由来
- 寒温殊病
- 表解热除
- 阴衰营陷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阳明腑证
- 少阳经证
- 三阳传胃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六经治法
- 停水不消
- 寒疫由来
- 表里同异
- 表解寒散
- 阳衰卫陷
- 传经大凡
- 阳旺传腑
- 阴盛传脏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阳明腑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三阴治法
- 卷三·痘病解第三
- 痘病根原
- 痘病消长
- 热吉寒凶
- 抑阴扶阳
- 太阳经证
- 阴阳盛衰
- 停水不消
- 烦渴发热
- 血升鼻衄
- 阳明经证
- 发热出痘粒满痂生
- 红白消长
- 发紫变黑顶平根散
- 郁重粒多蒙头锁项抱鼻环唇肿消眼闭
- 阳明府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三阴治法
- 庸工谬妄
- 卷四·疹病解第四
- 卷五·伊公四问第五
- 附录:药方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