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疫五条
问:疫分寒温,前贤不解,先生推仲景微义,以发眇(眇 通“妙”。《易·系辞》:“眇万物而为言。”王肃《注》:“眇,今本作妙。”)旨,今吾闻所不闻,快矣!但犹有疑焉。秋冬则曰伤寒,春夏则曰温病,寒疫亦以秋冬名,温疫亦以春夏名。温病温疫,俱缘中风,仲景《伤寒》所列中风,实非春夏之温病,是为何时之邪也?玉楸子曰:仲景中风,秋冬之病也,秋冬之月,不皆寒天,其时日暖风和而病外感,自是风淫而非寒邪。然究与三春之炎风,九夏之温风,气候迥别,故但名中风,而不可以为温热也。
问:寒疫温疫,感异风寒,邪既不同,证自悬殊,其分别之义安在?玉楸子曰:风为阳邪,而性疏泄,寒为阴邪,而性闭涩,故温疫之脉浮缓,其证发热而有汗,寒疫之脉浮紧,其证恶寒而无汗。温疫卫闭而营郁,是以经尽而出红斑,寒疫营闭而卫郁,是以经尽而发白汗。汗者,卫气之所蒸泄,斑者,营血之所逼现。其病解既别,其病发亦判,不相混也。
问:温疫得之风邪,当与中风同法,寒疫得之寒邪,当与伤寒同法,今温疫不用桂枝,寒疫不用麻黄,其法不同,何居?玉楸子曰:春夏温病,秋冬伤寒,虽感天地之风寒,然不因岁气之偏。至于疫疠,阴阳愆伏(愆伏 时序失调也。《淮海·集喜雨得成》诗:“一气或错缪,愆伏相寇兵。”),寒暄错乱,或盛夏而零寒露,或隆冬而飘温风,节候乖常,是以成疫。其分寒温于冬夏者,大略如此,而未始尽然,固难以桂枝麻黄统治错综无定之寒温也。
问:寒疫温疫之传脏腑,同乎不同?玉楸子曰:温疫有表热而无里热,不必传腑,阳盛者,里热作,乃传于腑。寒疫有表寒而无里寒,不必传脏,阴盛者,里寒动,乃传于脏。寒疫传脏,未始不入腑,其入腑者,亦是寒而非热也。温疫传腑,未始不入脏,其入脏者,亦是热而非寒也。温疫非无寒,而寒终不胜其热,入腑而病热者多,入脏而病寒者少。寒疫非无热,而热终不胜其寒,入脏而病寒者多,入腑而病热者少也。
问:温疫热胜,法宜清泻,寒疫寒胜,法宜温补,否耶?玉楸子曰:温疫之热,在表不在里,法宜清散其表热,不必清里,表热入腑,而后用清泻之剂。寒疫之寒,在表不在里,法宜温散其表寒,不必温里,表寒入脏,而后用温补之方。是当透发表邪,非有里证,不可误用攻补。后世庸工之于疫疠,不论寒温表里,概用硝黄泻下,十治九误,此助天为虐者也。

- 问疫五条《四圣悬枢》
- 问一般项目《中医诊断学》
- 问因《医门补要》
- 问养生《苏沈良方》
- 问因察症正名总论《伤寒括要》
- 问胸腹《中医词典》
- 问因论《侣山堂类辩》
- 问心包络何以不得为藏《医旨绪余》
- 问饮食《医碥》
- 问小儿《中医词典》
- 问饮食口味《中医词典》
- 问现在症状《中医诊断学》
- 问饮食以辨寒热虚实《医学摘粹》
- 问五行土无定体寄旺四季各一十八日何长夏一月土又独主之《医旨绪余》
- 问脏腑有几《此事难知》
- 问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义《医旨绪余》
- 问针入几分留几呼《重楼玉钥》
- 问温五条《四圣悬枢》
- 问诊《中医伤科按摩学》
- 问头身《医碥》
- 问诊《中医名词词典》
- 问头身《中医词典》
- 问诊《中医词典》
- 问题及展望《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问诊《脉诀汇辨》
- 问素问难经铜人经络所病各异者如用针当从何法《此事难知》
- 问诊《中医儿科学》
- 问睡眠《中医词典》
- 问诊《诊家正眼》
- 问手心主《医旨绪余》
- 问诊《中医妇科学》
《四圣悬枢》
- 自叙
- 卷一·温病解第一
- 卷二·疫病解第二
- 疫病原始
- 寒温病异
- 表里殊法
- 温疫由来
- 寒温殊病
- 表解热除
- 阴衰营陷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阳明腑证
- 少阳经证
- 三阳传胃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六经治法
- 停水不消
- 寒疫由来
- 表里同异
- 表解寒散
- 阳衰卫陷
- 传经大凡
- 阳旺传腑
- 阴盛传脏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阳明腑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三阴治法
- 卷三·痘病解第三
- 痘病根原
- 痘病消长
- 热吉寒凶
- 抑阴扶阳
- 太阳经证
- 阴阳盛衰
- 停水不消
- 烦渴发热
- 血升鼻衄
- 阳明经证
- 发热出痘粒满痂生
- 红白消长
- 发紫变黑顶平根散
- 郁重粒多蒙头锁项抱鼻环唇肿消眼闭
- 阳明府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三阴治法
- 庸工谬妄
- 卷四·疹病解第四
- 卷五·伊公四问第五
- 附录:药方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