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胸痛胁痞寒热往来
少阳甲木,从相火化气,病则行其火令。其经起锐眦,上络于耳,下颈而合缺盆,行两胁而走足。经气逆升,滞塞胸胁,相火燔腾,是以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胸痛而胁痞也。位居阳明之里,太阴之表,太阴主营,阳明主卫。营阴外束,卫气欲出而不能,鼓勃振动,则为寒战。卫气透发,则汗出。凡将汗而战摇者,卫弱不能遽发也。卫阳内发,营气欲出而不得,蓄积壅遏,则为发热。营气透发,则热退。凡发热而无汗者,营郁不能外达也。营卫交争,迭为胜复,是以寒往而热来,寒来而热往。相争之久,胜负遂分,寒胜则入于太阴,热胜则入于阳明。入于太阴,则阳负而多危,入于阳明,则阴尽而亦凶。其于寒热往来时,以小柴胡双解表里之邪。柴胡、黄芩,清泻半表之阳,人参、甘草,温补半里之阴,则无偏阴偏阳,内传脏腑之患矣。
柴胡四钱 黄芩三钱 半夏三钱 人参二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 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胸痛胁痞寒热往来《四圣悬枢》
- 口苦咽干、口干舌干《伤寒括要》
- 口瘘《中医词典》
- 口苦咽干《伤寒指掌》
- 口瘘《中医词典》
- 口苦咽干《医学纲目》
- 口麻《中医词典》
- 口苦耳聋胁痛《药症忌宜》
- 口麻《中医词典》
- 口苦《广瘟疫论》
- 口门《张氏医通》
- 口苦《证治准绳·类方》
- 口门(附舌 附唇)《丹台玉案》
- 口苦《医学纲目》
- 口糜《中医名词词典》
- 口苦《中医词典》
- 口糜《圣济总录》
- 口苦《中医词典》
- 口糜《中医词典》
- 口苦《百病自测》
- 口糜《中医词典》
- 口渴恣饮致成水蓄《麻科活人全书》
- 口糜《重订灵兰要览》
- 口渴与饮水辨病《常见病自测》
- 口糜《医学读书记》
- 口渴饮冷不止《医法圆通》
- 口糜《医学纲目》
- 口渴心热《奇方类编》
- 口糜《医宗金鉴》
- 口渴溺赤《医学心悟》
- 口糜《医述》
《四圣悬枢》
- 自叙
- 卷一·温病解第一
- 卷二·疫病解第二
- 疫病原始
- 寒温病异
- 表里殊法
- 温疫由来
- 寒温殊病
- 表解热除
- 阴衰营陷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阳明腑证
- 少阳经证
- 三阳传胃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六经治法
- 停水不消
- 寒疫由来
- 表里同异
- 表解寒散
- 阳衰卫陷
- 传经大凡
- 阳旺传腑
- 阴盛传脏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阳明腑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三阴治法
- 卷三·痘病解第三
- 痘病根原
- 痘病消长
- 热吉寒凶
- 抑阴扶阳
- 太阳经证
- 阴阳盛衰
- 停水不消
- 烦渴发热
- 血升鼻衄
- 阳明经证
- 发热出痘粒满痂生
- 红白消长
- 发紫变黑顶平根散
- 郁重粒多蒙头锁项抱鼻环唇肿消眼闭
- 阳明府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三阴治法
- 庸工谬妄
- 卷四·疹病解第四
- 卷五·伊公四问第五
- 附录:药方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