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行气于腑
关于脏和腑的特点,《素问.五脏别论》指出脏是“藏精气而不泻”,腑是“传化物而不藏”。五脏虽是贮藏精气的,但是五脏之“气”(可以体会为活动的动力)的作用,必然要和六腑发生密切联系,这样才能体现脏和腑的综合功能。至于腑,《素问.五脏别论》提到“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写(同“泻”)者也。”这里所说的“浊气”,系指饮食及饮食所良化的产物如糟粕、水份等,这些“气”是从脏来的,所以称作“脏行气于腑”。如以具体脏腑的功能配合来说,如胆汁的排泄需肝气的疏泄,膀胱的排尿需肾的气化作用。这些都是体现脏的行气功能。

- 脏行气于腑《中医名词词典》
- 脏寒泻《中医词典》
- 脏行气于腑《中医词典》
- 脏寒腹胀《症因脉治》
- 脏候解《素灵微蕴》
- 脏寒腹胀《中医词典》
- 脏会《中医词典》
- 脏寒《中医名词词典》
- 脏结《中医名词词典》
- 脏腑总证《杂病广要》
- 脏结《伤寒说意》
- 脏腑总论《医学入门》
- 脏结《中医词典》
- 脏腑诸胀《类经》
- 脏结《伤寒捷诀》
- 脏腑治法《四圣悬枢》
- 脏结《医述》
- 脏腑之一《黄帝内经太素》
- 脏结《医学心悟》
- 脏腑之图《针灸大成》
- 脏结《伤寒六书》
- 脏腑之间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
- 脏结《伤寒括要》
- 脏腑之官《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 脏结(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 脏腑之风《中医词典》
- 脏结与结胸痞气大同小异《医学纲目》
- 脏腑与胞宫《中医妇科学》
- 脏结证《伤寒九十论》
- 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类经》
- 脏结证八 太阳百十八《伤寒悬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