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逆发热消渴吐泄
寒疫传经,六日而至厥阴。肝阴非旺,终不入脏,肝阴一旺,则不拘何日,皆可内传。厥阴以风木主令,下为肾水之子,上为君火之母,病则水火不交,下寒上热。水胜则厥生,火复则热发,厥而阳绝则死,热而阳回则苏。
寒疫之在少阴,但有厥逆,一传厥阴,厥逆之极,多见发热。其厥逆者,母气也,其发热者,子气也。厥为死机,热为生兆,厥热胜复之际,不可不察也。
风木之性,疏泄而枯燥,土湿水寒,木郁风动,肠窍疏泄,则为泄利,肺津枯燥,则为消渴。风木者,脾土之贼,其死者,死于水旺而土负,其生者,生于火旺而土胜。厥阴之泄利消渴日甚不已者,水胜而火息,土败而木贼也。
暖水以荣木,补火以生土,厥阴之法,不外此矣。
茯苓参甘姜附归脂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当归三钱 赤石脂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寒疫厥阴厥逆泄利者。
人参三钱 甘草三钱,生 当归三钱 芍药三钱 麦冬三钱 栝蒌根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治寒疫厥阴发热消渴者。

- 厥逆发热消渴吐泄《四圣悬枢》
- 厥逆痹病《内经博议》
- 厥逆腹冷痛《奇效简便良方》
- 厥逆奔豚香港脚攻心《读医随笔》
- 厥逆气《圣济总录》
- 厥逆《女科证治准绳》
- 厥逆气候《诸病源候论》
- 厥逆《痘疹心法要诀》
- 厥逆死证《灵素节注类编》
- 厥逆《伤寒六书》
- 厥逆头痛《圣济总录》
- 厥逆《急救广生集》
- 厥逆头痛、五有余二不足者死《类经》
- 厥逆《医学心悟》
- 厥逆吐泄《四圣悬枢》
- 厥逆《卫生宝鉴》
- 厥逆之治须其气并《类经》
- 厥逆《古今名医汇粹》
- 厥疟《中医词典》
- 厥逆《灵素节注类编》
- 厥气《中医名词词典》
- 厥逆《医碥》
- 厥气《中医词典》
- 厥逆《证治准绳·疡医》
- 厥热《医学读书记》
- 厥逆《证治准绳·幼科》
- 厥热胜复《伤寒说意》
- 厥逆《类经》
- 厥热胜复《思考中医》
- 厥逆《医述》
- 厥热胜复《中医词典》
《四圣悬枢》
- 自叙
- 卷一·温病解第一
- 卷二·疫病解第二
- 疫病原始
- 寒温病异
- 表里殊法
- 温疫由来
- 寒温殊病
- 表解热除
- 阴衰营陷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阳明腑证
- 少阳经证
- 三阳传胃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六经治法
- 停水不消
- 寒疫由来
- 表里同异
- 表解寒散
- 阳衰卫陷
- 传经大凡
- 阳旺传腑
- 阴盛传脏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阳明腑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三阴治法
- 卷三·痘病解第三
- 痘病根原
- 痘病消长
- 热吉寒凶
- 抑阴扶阳
- 太阳经证
- 阴阳盛衰
- 停水不消
- 烦渴发热
- 血升鼻衄
- 阳明经证
- 发热出痘粒满痂生
- 红白消长
- 发紫变黑顶平根散
- 郁重粒多蒙头锁项抱鼻环唇肿消眼闭
- 阳明府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三阴治法
- 庸工谬妄
- 卷四·疹病解第四
- 卷五·伊公四问第五
- 附录:药方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