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应候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七第四十七《本脏篇》,又见《甲乙经》卷一第五。
黄帝问曰:愿闻六腑之应。
五脏应候已说于前,六腑之候阙而未论,故次问之。
岐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也;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也;肝合胆,胆者,筋其应也;脾合胃,胃者,肉其应也;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豪毛其应也。
肾合三焦膀胱,故有五腑也。五脏为阴,合于五腑。五腑为阳,故皮、脉、筋、肉、腠理毫毛,五腑候也。
平按:“肝合胆”,“肝”字原缺,谨依《灵枢》、《甲乙》补。“豪”《灵枢》、《甲乙》作“毫”。
黄帝曰:应之奈何?岐伯答曰: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果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应,候也。肺以皮为候,肺合大肠,故以其皮候大肠也。结,纡屈多。
平按:“果”《灵枢》、《甲乙》作“裹”。“大而长”,“大”字《甲乙》作“缓”。“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甲乙》作“皮急而短”。“皮滑”,“皮”字原缺不全,《灵枢》、《甲乙》均作“皮”,袁刻作“外”,恐误。
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
心合于脉,脉在皮中,故得以皮候脉,脉候小肠也。冲,虚也,脉虚小也。
平按:“小肠大而长”,“小”字原缺,谨依《灵枢》、《甲乙》补。“脉冲小者”,“冲”字道藏本《灵枢》作“衡”。
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
诸阳脉,六阳经也。小肠之脉,太阳也。太阳与诸阳为长,故诸阳经纡屈多者,则知小肠亦纡屈也,纡屈即名为结也。阳经在于肤不见,候其阳络,即经可知矣。
平按:“多”字原缺,谨依《灵枢》、《甲乙》补。注“与诸阳”,“与”字袁刻脱。
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么者胃薄。肉□小而么者胃不坚。
脾以合胃,故以肉□候于胃也。么,小也,莫可反。
平按:“么”袁刻作“縻”,注同,《灵枢》、《甲乙》均作“么”。
肉□不称其身者胃下,下者下管约不利。肉□不坚者胃缓,
谓□颗累与身大小不相称也。胃下逼于下管,故便溲不利。
平按:“管”《甲乙》作“脘”。“下管约”,《甲乙》注云:“《太素》作下脘未约。”
肉□无小果累者胃急。肉□多小果累者,胃结者胃上管约不利。
果,音颗,谓肉□无小颗段连累。
平按:“果”《灵枢》、《甲乙》作“裹”。“小果累”下《甲乙》有“标紧”二字。“多小累”《灵枢》作“多少裹累”。“胃结”二字《灵枢》、《甲乙》重。
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者胆薄。爪坚者胆急,爪濡者胆缓。
肝以合胆,胆以应筋,爪为筋余,故以爪候胆也。
平按:“应爪”,《甲乙》作“应筋”。“爪薄”、“爪坚”、“爪濡”下,《灵枢》、《甲乙》有“色红”、“色青”、“色赤”等字。
爪无弱者胆直,
无弱,强也。爪强,胆直也。
平按:“无弱者”《灵枢》、《甲乙》作“直色白无约者”。
爪恶色多败者胆结。
平按:“多败”二字,《灵枢》作“黑多纹”三字,《甲乙》作“黑多文”三字。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腠理疏者三焦膀胱缓,急皮而无豪毛者三焦膀胱急。豪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希豪毛者三焦膀胱结。
肾以应骨,骨应三焦膀胱,三焦膀胱气发腠理,故以腠理候三焦膀胱也。三焦之气如雾沤沟渎,与膀胱水腑是同,故合为一腑也。腠理豪毛在皮,故亦以皮之豪毛为候也。平
按:“腠理疏”《灵枢》作“疏腠理”。“急皮”二字,《灵枢》、《甲乙》均作“皮急”;“希”均作“稀”。
黄帝曰:薄厚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
已闻六腑美恶之形,然未知美恶生病何如。
平按:“薄厚”《灵枢》作“厚薄”。“形”上,《甲乙》有“其”字。
岐伯曰:各视其所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所病矣。
各视外候,则知所生病矣。
平按:“各”字,《灵枢》无。“所外应”,“所”字《灵枢》、《甲乙》无。

- 脏腑应候《黄帝内经太素》
- 脏腑荥俞合皆以井为始《针灸素难要旨》
- 脏腑痈疡要诀《华佗神方》
- 脏腑阴阳,呼吸内外,捻针补泻手法《针灸大成》
- 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类经》
-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痰火点雪》
- 脏腑与胞宫《中医妇科学》
- 脏腑心肾贵贱论《冯氏锦囊秘录》
- 脏腑之风《中医词典》
- 脏腑泻火药《医旨绪余》
- 脏腑之官《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 脏腑泻火药《汤液本草》
- 脏腑之间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
- 脏腑相通《医述》
- 脏腑之图《针灸大成》
- 脏腑相合《中医词典》
- 脏腑之一《黄帝内经太素》
- 脏腑相合《中医名词词典》
- 脏腑治法《四圣悬枢》
- 脏腑为病《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 脏腑诸胀《类经》
- 脏腑为病《推拿抉微》
- 脏腑总论《医学入门》
- 脏腑旺时补泻法《证治准绳·幼科》
- 脏腑总证《杂病广要》
- 脏腑通治《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 脏寒《中医名词词典》
- 脏腑通治《推拿抉微》
- 脏寒腹胀《中医词典》
- 脏腑条分《医学入门》
- 脏寒腹胀《症因脉治》
《黄帝内经太素》
- 前言
- 卷第一摄生之一(佚)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 卷第三阴阳
- 卷第四(佚)
- 卷第五(卷首缺)
- 卷第六(卷首缺)
- 卷第七(佚)
- 卷第八经脉之一
- 卷第九经脉之二
- 卷第十经脉之三
- 卷第十一输穴
- 卷第十二营卫气
- 卷第十三身度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 卷第十七证候之一
- 卷第十八(佚)
- 卷第十九设方
- 卷第二十(佚)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 卷第二十四补泻
- 卷第二十五伤寒
- 卷第二十六寒热
- 卷第二十七邪论
- 卷第二十八风
- 卷第二十九气论
- 卷第三十杂病
- 重身病
- 温暑病
- 四时之变
- 息积病
- 伏梁病
- 热痛
- 脾瘅消渴
- 胆瘅
- 头齿痛
- 颌痛
- 项痛
- 喉痹嗌干
- 目痛
- 耳聋
- 衄血
- 喜怒
- 疹筋
- 血枯
- 热烦
- 身寒
- 肉烁
- 卧息喘逆
- 少气
- 气逆满
- 疗哕
- 腰痛
- 髀疾
- 膝痛
- 痿厥
- 泄
- 如蛊如妲病
- 癫疾
- 惊狂
- 厥逆
- 厥死
- 阳厥
- 风逆
- 风痓
- 酒风
- 经解
- 身度
- 经络虚实
- 禁极虚
- 顺时
- 刺疟节度
- 刺腹满数
- 刺霍乱数
- 刺痫惊数
- 刺腋痈数
- 病解
- 久逆生病
- 六腑生病
- 肠胃生病
- 经输所疗
- [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