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根原
《素问·阴阳应象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生气通天论》: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四时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木火旺于春夏而司生长,金水旺于秋冬而司收藏。而金水之所以收藏者,则精魄之能也。精以至阴而主藏,魄者精之始基,但能收而未能藏,是以蛰藏之职,独归于精。藏气得令,相火蛰封,肾精温暖,是谓阳密。少阴癸水与太阳壬水,两相表里,皆主蛰藏。癸水之藏,以其温也,壬水之藏,以其寒也。五行之气,热则发宣,寒则凝闭,癸水之温而善藏者,壬水之寒而善闭也。
人于冬时,宜顺寒水之令,以藏阳气。阴精失藏,相火泄露,阳根不密,是谓冬伤于寒。冬伤于寒者,伤其寒水蛰藏之令气也。相火升炎,久而弥盛,春气一交,阳根尽泄,变木为火,化温成热,是以春月而行夏令也。天时之寒暄莫定,人窍之启闭无常,一遭风露侵凌,温病作矣。春时不病,至夏而感,是谓热病。冬时不病者,寒水司气,虽蛰藏失政,而经络脏腑之热,究未如春夏之盛也。

- 温病根原《四圣悬枢》
- 温病风温温疫湿温温毒温疟之异《医学读书记》
- 温病汗下之过《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温病方五道《温热暑疫全书》
- 温病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温病方论《温热暑疫全书》
- 温病候《诸病源候论》
- 温病反常《医门补要》
- 温病候《诸病源候论》
- 温病烦候《诸病源候论》
- 温病哕方论《伤寒总病论》
- 温病发斑治法(小儿证附)《伤寒总病论》
- 温病哕方四首《外台秘要》
- 温病发斑候《诸病源候论》
- 温病哕候《诸病源候论》
- 温病发斑方七首《外台秘要》
- 温病忌发汗何以温病非得汗不解《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温病二日候《诸病源候论》
- 温病兼冲气上冲《医学衷中参西录》
- 温病毒攻眼候《诸病源候论》
- 温病兼喘胀《医学衷中参西录》
- 温病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温病兼大气下陷《医学衷中参西录》
- 温病的坏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温病兼喉痧痰喘《医学衷中参西录》
- 温病大纲《温热论》
- 温病兼喉疼《医学衷中参西录》
- 温病大便不通候《诸病源候论》
- 温病兼劳力过度《医学衷中参西录》
- 温病出疹之关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温病兼脑膜炎《医学衷中参西录》
《四圣悬枢》
- 自叙
- 卷一·温病解第一
- 卷二·疫病解第二
- 疫病原始
- 寒温病异
- 表里殊法
- 温疫由来
- 寒温殊病
- 表解热除
- 阴衰营陷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阳明腑证
- 少阳经证
- 三阳传胃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六经治法
- 停水不消
- 寒疫由来
- 表里同异
- 表解寒散
- 阳衰卫陷
- 传经大凡
- 阳旺传腑
- 阴盛传脏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阳明腑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三阴治法
- 卷三·痘病解第三
- 痘病根原
- 痘病消长
- 热吉寒凶
- 抑阴扶阳
- 太阳经证
- 阴阳盛衰
- 停水不消
- 烦渴发热
- 血升鼻衄
- 阳明经证
- 发热出痘粒满痂生
- 红白消长
- 发紫变黑顶平根散
- 郁重粒多蒙头锁项抱鼻环唇肿消眼闭
- 阳明府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三阴治法
- 庸工谬妄
- 卷四·疹病解第四
- 卷五·伊公四问第五
- 附录:药方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