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温殊病
温病感在经络而内有积热,前三日则在三阳之经,后三日则入三阴之脏。既入于脏,必入于腑,其入腑入脏,总是热而非寒。伤寒感在经络而内无积热,阳盛而后入腑,阴盛而后入脏。入腑则是热,入脏则是寒。温疫亦感在经络而内无积热,阳盛者亦入于腑,阴盛者亦入于脏。第未尝必入于腑,必入于脏。而病内热,其较温病不同,然营郁而热盛,但有入腑而病热,必无入脏而病寒者,其较伤寒亦不同。故温疫为病,止有寒泻之法而无温补之条。其在三阴,皆六日传经之证,与伤寒三阴脏寒之证,天渊不一也。凡经尽而斑发者,是但在经络而未入于腑也,若经尽而斑不发,必有内郁之证。表药之中,必兼凉泻,内热既清,则营达而斑发矣。

- 寒温殊病《四圣悬枢》
- 寒温病异《四圣悬枢》
- 寒温暑湿汗解不同《温病正宗》
- 寒温《中医词典》
- 寒温调摄《中医儿科学》
- 寒为冬气《思考中医》
- 寒温异气《伤寒悬解》
- 寒吐汤《证治准绳·幼科》
- 寒无犯寒《中医名词词典》
- 寒吐哕逆《保婴撮要》
- 寒无犯寒《中医词典》
- 寒吐《幼科心法要诀》
- 寒无浮《中医词典》
- 寒吐《儿科萃精》
- 寒无浮、热无沉《中医名词词典》
- 寒吐《医宗金鉴》
- 寒下《中医名词词典》
- 寒吐《傅青主男科》
- 寒痫《中医词典》
- 寒痛《幼科心法要诀》
- 寒邪《中医词典》
- 寒痛《儿科萃精》
- 寒邪犯肾大吐《傅青主男科》
- 寒痛《明医指掌》
- 寒邪挟饮喘咳治验《一得集》
- 寒痛《证治准绳·幼科》
- 寒邪六经俱受不必定自太阳《医学读书记》
- 寒痛《医宗金鉴》
- 寒邪内生图《医理真传》
- 寒通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寒邪入肺《金匮翼》
《四圣悬枢》
- 自叙
- 卷一·温病解第一
- 卷二·疫病解第二
- 疫病原始
- 寒温病异
- 表里殊法
- 温疫由来
- 寒温殊病
- 表解热除
- 阴衰营陷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阳明腑证
- 少阳经证
- 三阳传胃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六经治法
- 停水不消
- 寒疫由来
- 表里同异
- 表解寒散
- 阳衰卫陷
- 传经大凡
- 阳旺传腑
- 阴盛传脏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阳明腑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三阴治法
- 卷三·痘病解第三
- 痘病根原
- 痘病消长
- 热吉寒凶
- 抑阴扶阳
- 太阳经证
- 阴阳盛衰
- 停水不消
- 烦渴发热
- 血升鼻衄
- 阳明经证
- 发热出痘粒满痂生
- 红白消长
- 发紫变黑顶平根散
- 郁重粒多蒙头锁项抱鼻环唇肿消眼闭
- 阳明府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三阴治法
- 庸工谬妄
- 卷四·疹病解第四
- 卷五·伊公四问第五
- 附录:药方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