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书籍目录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此即五脏一体观。五脏是人体生命的中心,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生命现象相联系。如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为五脏之表;脉、皮、肉、筋、骨五体,为五脏所主;面、毛、唇、爪、发五华,为五脏所荣;舌、鼻、口、目、耳及二阴五官九窍,为五脏所司;·喜、忧、思、怒、恐五志,为五脏所生;神、魄、意、魂、志五神,为五脏所藏;汗、涕、泪、涎、唾五液,为五脏所化等等,它们又与五脏一起分属于五行,并按照五行生克制化,乘侮胜复及五行互藏的规律而运动变化。五行系统的生克制化,亢害承制不是单向的、垂直的链,也不是首尾相衔的环,而是一种球状的网。五行之间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状态。因此,五脏的生克制化,亢害承制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网络结构。每一脏都具有五脏的部分功能,也是五脏的缩影和统一体。此即“五脏互藏”之意。故曰:“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溉,故各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景岳全书·真脏脉》)。我们在研究了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还必须研究在整体活动中脏腑机能活动的调节机制和规律。换言之,必须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整体的生命活动。这对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辨证论治,均有重要意义。脏腑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五脏系统的同位联系(即五脏与六腑、肢体、官窍等联系)、五脏生克制化关系、五脏互藏规律,以及五脏四阴阳关系等。本节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主要从生理功能方面来阐述脏腑之间的关系。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基础理论》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基础理论》书籍目录
  1. 脏腑之间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
  2. 脏腑之官《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3. 脏腑之图《针灸大成》
  4. 脏腑之风《中医词典》
  5. 脏腑之一《黄帝内经太素》
  6. 脏腑与胞宫《中医妇科学》
  7. 脏腑治法《四圣悬枢》
  8. 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类经》
  9. 脏腑诸胀《类经》
  10. 脏腑痈疡要诀《华佗神方》
  11. 脏腑总论《医学入门》
  12. 脏腑应候《黄帝内经太素》
  13. 脏腑总证《杂病广要》
  14. 脏腑荥俞合皆以井为始《针灸素难要旨》
  15. 脏寒《中医名词词典》
  16. 脏腑阴阳,呼吸内外,捻针补泻手法《针灸大成》
  17. 脏寒腹胀《中医词典》
  18.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痰火点雪》
  19. 脏寒腹胀《症因脉治》
  20. 脏腑心肾贵贱论《冯氏锦囊秘录》
  21. 脏寒泻《中医词典》
  22. 脏腑泻火药《医旨绪余》
  23. 脏行气于腑《中医名词词典》
  24. 脏腑泻火药《汤液本草》
  25. 脏行气于腑《中医词典》
  26. 脏腑相通《医述》
  27. 脏候解《素灵微蕴》
  28. 脏腑相合《中医词典》
  29. 脏会《中医词典》
  30. 脏腑相合《中医名词词典》
  31. 脏结《中医名词词典》

《中医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