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入阳明腑证
伤寒寸脉见涩,便是少阳甲木不舒,尺脉见弦,便是厥阴乙木不达,乙木下郁则生风,甲木上郁则生火,风动火炎,木气枯燥,脾胃被刑,法当腹中急痛,宜先用小建中汤,胶饴、甘、枣,补脾胃之精气,姜、桂、芍药,散肝胆之风火。若不差者,仍与小柴胡汤,温其半里而清其半表也。凡服柴胡汤已而见燥渴者,此属阳明之腑热,当以法治之,清其腑热也。平素呕吐之家,不可与建中汤,以甘味之动呕也。
凡太阳少阳合病,必见呕利,缘甲木壅遏,则克戊土,胃腑郁迫,不能容受,是以吐泄。吐泄者,少阳传阳明之府也。其自下利者,宜黄芩汤,甘草、大枣,补其脾精,黄芩、芍药,泻其相火。其呕者,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降其逆气也。
伤寒,发热汗出,而病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是少阳传阳明之腑也。宜大柴胡汤,柴胡解少阳之经,枳、黄,泻阳明之腑,双解其表里也。
若太阳证,过经十余日之久,心中温温欲吐,大便稀溏,胸痛腹满,郁郁微烦,此甚似少阳传腑大柴胡证。如前因极吐下而成者,则是少阳已传阳明之腑。腑病已全,经证微在,可与调胃承气汤,无用柴胡也。以少阳传阳明,经邪外束,腑气内遏,胃不能容,必作呕泄。及其腑热盛发,蒸而为汗,则表解经舒,吐下皆止。此虽吐下,未能尽止,然欲呕微溏,仅存少阳余证,柴胡不可用矣,故与承气。若非由自极吐下得者,则胸痛腹满,便溏欲呕,便是太阴证,勿与承气也。(方在“阳明”)。
【41】小建中汤 六十七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切,三两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68】黄芩汤 六十八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69】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六十九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42】大柴胡汤 七十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五两 枳实炙,四枚 大枣擘,十二枚 大黄二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 少阳入阳明腑证《伤寒说意》
- 少阳篇正误《医宗金鉴》
- 少阳三禁辨《读医随笔》
- 少阳篇三阳合病之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少阳少阴《伤寒指掌》
- 少阳篇 计二方《伤寒恒论》
- 少阳时相要义《思考中医》
- 少阳篇《伤寒医诀串解》
- 少阳枢病《思考中医》
- 少阳篇《伤寒恒论》
- 少阳岁气病疏《内经博议》
- 少阳脉证《伤寒心法要诀》
- 少阳太阴《伤寒指掌》
- 少阳脉证《医宗金鉴》
- 少阳提纲《医述》
- 少阳脉《中医词典》
- 少阳头痛《中医词典》
- 少阳连太阳经证《伤寒说意》
- 少阳为枢《中医词典》
-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伤寒心法要诀》
- 少阳维《中医词典》
-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医宗金鉴》
- 少阳问答二《伤寒寻源》
- 少阳厥阴《伤寒指掌》
- 少阳问答三《伤寒寻源》
- 少阳厥《中医词典》
- 少阳问答一《伤寒寻源》
- 少阳痉《中医词典》
- 少阳相火《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少阳经主中宜和解《伤寒捷诀》
- 少阳相火《四圣心源》
《伤寒说意》
- 自叙
- 跋
- 卷首
- 卷一·太阳经
- 卷二·太阳经坏病
- 提纲 (卷二)
- 太阳坏病入阳明腑证
- 太阳坏病入太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少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厥阴脏证
- 卷三·太阳经坏病结胸痞证
- 卷四·阳明经
- 卷五·阳明经虚证
- 卷六·少阳经
- 卷七·少阳经坏病
- 卷八·太阴经
- 卷九·少阴经
- 卷十·厥阴经
- 附录:《伤寒论》中有而书中不载的方子
- 方剂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