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黄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谓太阴脏证。太阴湿土,为表邪所闭,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湿随便去,则不能发黄。此是脾阳未衰,至七八日间,虽见太阴自利之证,必当自止。以脾家内实,腐秽不容,当后泄而去,非自利益甚之证也。
若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是湿无泄路,瘀而生热,宜茵陈蒿汤,泻其湿热也。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以木主五色,入土化黄,土湿则木郁,木郁于土,必发黄色,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外泻皮毛而内泻湿热也。若伤寒身黄而发热者,是瘀热之在表也,宜栀子柏皮汤,清表中之湿热也。
若伤寒发汗之后,身目皆黄,则是湿寒而非表热,以汗则热泄故也。此慎不可下,宜用温燥之药也。
【80】茵陈蒿汤 八十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84】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八十一
麻黄去节,二两 连轺二两 杏仁去皮尖,四十个 赤小豆一升 大枣擘,十二枚 生梓白皮切,一升 生姜切,二两 甘草炙,二两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83】栀子柏皮汤 八十二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 发黄《伤寒说意》
- 发黄《景岳全书》
- 发黄《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 发黄《中医名词词典》
- 发黄《伤寒捷诀》
- 发洪《中医词典》
- 发黄《疫疹一得》
- 发核《续名医类案》
- 发黄《医宗金鉴》
- 发汗亡阳证九 少阴十《伤寒悬解》
- 发黄《幼幼新书》
- 发汗亡津证二 太阳五十七《伤寒悬解》
- 发黄《医述》
- 发汗丸《备急千金要方》
- 发黄《证治准绳·幼科》
- 发汗吐下解后病脉证治三条《伤寒贯珠集》
- 发黄《医学摘粹》
- 发汗吐下后杂病证《伤寒总病论》
- 发黄《医学心悟》
- 发汗吐下后七十三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 发黄《伤寒大白》
- 发汗吐下后病状《千金翼方》
- 发黄《松峰说疫》
- 发汗吐下后《备急千金要方》
- 发黄《松峰说疫》
- 发汗汤《备急千金要方》
- 发黄《伤寒六书》
- 发汗散《备急千金要方》
- 发黄《伤寒六书》
- 发汗利水辩《侣山堂类辩》
- 发黄《丹溪手镜》
《伤寒说意》
- 自叙
- 跋
- 卷首
- 卷一·太阳经
- 卷二·太阳经坏病
- 提纲 (卷二)
- 太阳坏病入阳明腑证
- 太阳坏病入太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少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厥阴脏证
- 卷三·太阳经坏病结胸痞证
- 卷四·阳明经
- 卷五·阳明经虚证
- 卷六·少阳经
- 卷七·少阳经坏病
- 卷八·太阴经
- 卷九·少阴经
- 卷十·厥阴经
- 附录:《伤寒论》中有而书中不载的方子
- 方剂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