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利
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其始得之时,手足寒冷,脉候弦迟者,此有痰涎在胸,故食入即吐,而腐败缠绵,复欲吐不能,缘阳衰土湿,故四肢寒冷,木郁不发,故脉候弦迟。败浊在上,不可下也,法当吐之。
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阳败胃逆,不可吐也,急当温之,宜四逆汤也。
凡欲吐不吐,心烦欲寐,五六日后,自利而渴者,此属少阴脏病也。泄利亡津,故饮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则少阴病形悉具。以阳亡土败,不能制水,下焦虚寒,故令小便白而不黄也。
若少阴病,上吐下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是阳虚土败,脾陷胃逆,神气离根,扰乱不宁,宜吴茱萸汤,温中补土,升降清浊也。
若少阴病,二三日不已,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阳衰土湿,不能蒸水化气,水谷并下,注于二肠。脾土湿陷,抑遏乙木升达之气,木郁欲泄而水道不通,故后冲二肠而为泄利。木气梗塞,不得顺行,故攻突而为痛。四肢秉气于脾土,阳衰湿旺,流于关节,四肢无阳和之气,浊阴凝滞,故沉重疼痛。其人或咳或呕,小便或利或不利,总是少阴寒水侵侮脾胃之故。宜真武汤,茯苓、附子,泻水而驱寒,白术、生姜,培土而止呕,芍药清风木而止腹痛也。
【39】真武汤 九十一
茯苓 芍药 生姜切, 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 吐利《伤寒说意》
- 吐咳血《医述》
- 吐利《中医词典》
- 吐解《儿科萃精》
- 吐利《医学纲目》
- 吐蛔泻蛔痧《痧胀玉衡》
- 吐利《医学纲目》
- 吐蛔痧《中医词典》
- 吐利《幼幼新书》
- 吐蛔虫《麻科活人全书》
- 吐利《证治准绳·幼科》
- 吐蛔虫《医学纲目》
- 吐利《证治准绳·杂病》
- 吐蛔《伤寒括要》
- 吐利《伤寒指掌》
- 吐蛔《伤寒指掌》
- 吐利《伤寒指掌》
- 吐蛔《伤寒指掌》
- 吐利并作下滞里急后重脱肛《麻科活人全书》
- 吐蛔《也是山人医案》
- 吐利烦躁四逆《医学读书记》
- 吐蛔《广瘟疫论》
- 吐利蛔虫及蛔厥狐惑疳蚀走马疳赤白口疮《冯氏锦囊秘录》
- 吐蛔《叶天士医案精华》
- 吐利津液少《幼幼新书》
- 吐蛔《古今医彻》
- 吐利心腹痛《幼幼新书》
- 吐蛔《医学心悟》
- 吐利续法《医学纲目》
- 吐蛔《卫生宝鉴》
- 吐痢《证治准绳·类方》
《伤寒说意》
- 自叙
- 跋
- 卷首
- 卷一·太阳经
- 卷二·太阳经坏病
- 提纲 (卷二)
- 太阳坏病入阳明腑证
- 太阳坏病入太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少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厥阴脏证
- 卷三·太阳经坏病结胸痞证
- 卷四·阳明经
- 卷五·阳明经虚证
- 卷六·少阳经
- 卷七·少阳经坏病
- 卷八·太阴经
- 卷九·少阴经
- 卷十·厥阴经
- 附录:《伤寒论》中有而书中不载的方子
- 方剂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