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上温下
伤寒脉候浮紧,应以汗解,乃反下之,表阳内陷,紧反入里,浮紧变为沉紧,里阴逆上,于是作痞。痞证阴阳拒格,下寒上热,合用诸泻心清上温下之法。
其主大黄黄连泻心者,以浊阴逆凑,痞闷不开,阳气遏郁,必生上热,阴气凝冱,必生下寒。下寒已作,逼其上热,二气抟结,证则心下石硬,脉则关上沉紧,一定之理。若按之心下濡而不硬,诊之关上浮而不沉者,是胃阳之不降,浊气之堙郁,上热已生而下寒未作也。此缘下伤中气,胆胃逆升,土木壅遏,结滞不散,相火燔腾,故生上热。大黄黄连泻胆胃之郁热,则气降而痞消,名曰泻心,是泻少阳胆木之相火也。若下寒已作,则此法难用矣。
下寒既动,心下块硬,关上脉沉,固无用矣,而上热逼蒸,下无去路,则开发皮毛,泄而为汗。使其心下硬满,而复恶寒汗出者,则是下寒已动。宜附子泻心汤,大黄、芩、连,泻其上热,而加附子,以温下寒也。此与桂枝人参、大黄黄连,自是一证。其始中焦阴凝,未生上热,故用桂枝解其表邪,人参理其中气。迟则上热已生,故变桂枝人参之法,桂枝解其表寒,而易大黄黄连泻其里热。继则下寒已动,故变大黄黄连之法,大黄、芩、连,清其上热,而加附子,温其下寒。下寒生则上热逼郁而愈甚,故增黄芩,以清胆火也。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枚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 清上温下《伤寒说意》
- 清上防风散《仁术便览》
- 清神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清膻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清神散《仁术便览》
- 清热止血《中医词典》
- 清神散《仁术便览》
- 清热栀连茶《茶饮保健》
- 清神散《仁术便览》
- 清热燥湿药《中药学》
- 清神益气汤《脾胃论》
- 清热药应用注意事项《中药学》
- 清肾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清热药《中医眼科学》
- 清湿《中医词典》
- 清热药《中药学》
- 清湿汤《仁术便览》
- 清热泻火药《中药学》
- 清暑开痰法《时病论歌括新编》
- 清热透斑法《时病论歌括新编》
- 清暑利湿《中医名词词典》
- 清热凉血药《中药学》
- 清暑利湿《中医词典》
- 清热利湿《中医词典》
- 清暑汤《外科全生集》
- 清热利湿《中医名词词典》
- 清暑益气《中医词典》
- 清热开窍《中医词典》
- 清暑益气《汤头歌诀》
- 清热解暑《中医词典》
- 清暑益气汤《时病论歌括新编》
《伤寒说意》
- 自叙
- 跋
- 卷首
- 卷一·太阳经
- 卷二·太阳经坏病
- 提纲 (卷二)
- 太阳坏病入阳明腑证
- 太阳坏病入太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少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厥阴脏证
- 卷三·太阳经坏病结胸痞证
- 卷四·阳明经
- 卷五·阳明经虚证
- 卷六·少阳经
- 卷七·少阳经坏病
- 卷八·太阴经
- 卷九·少阴经
- 卷十·厥阴经
- 附录:《伤寒论》中有而书中不载的方子
- 方剂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