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后心惊
凡少阳中风,两耳无闻,目睛色赤,胸满而心烦者,是胃气上逆,贼于甲木。不可吐下,吐下则甲木升摇,悸而且惊。盖甲木化气于相火,随肺胃下降而归命门,相火下蛰,故上窍清虚,耳目聪明。中虚胃逆,肺金失敛,甲木无下行之路,浊气填塞则耳聋,相火上炎则目赤。甲木刑胃,上脘郁迫则胸满。甲木失归,相火升发则烦生。吐下伤其中气,肺胃愈逆,甲木拔根,魂浮胆怯,是以悸而且惊也。
若伤寒八九日,医误下之,以致胸满心烦,惊悸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是下伤中气,湿动胃逆,胆木拔根,神魂不谧,相火升炎,郁生上热也,而经邪未解,表里皆病。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茯苓去湿,大黄泻热,人参、大枣补中,半夏、铅丹降逆,龙骨、牡蛎,敛其神魂,姜、桂、柴胡,行其经络也。
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 各一两半 半夏洗,二合半 大黄二两 牡蛎熬,一两半 大枣擘,六枚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

- 下后心惊《伤寒说意》
- 下后泄利身疼《伤寒说意》
- 下后胸满发喘《伤寒说意》
- 下后泄利喘汗《伤寒说意》
- 下后有热《伤寒捷诀》
- 下后身痛脉迟《伤寒说意》
- 下后诸变证治八条《伤寒贯珠集》
- 下后身反热《温疫论》
- 下肓《中医词典》
- 下后伤风《活幼心书》
- 下蛔虫《麻科活人全书》
- 下后热(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 下火法《普济方·针灸》
- 下后脉复沉《温疫论》
- 下火法《黄帝明堂灸经》
- 下后脉浮《温疫论》
- 下火法《宋本备急灸法》
- 下后脉反数《温疫论》
- 下汲肾阴《中医名词词典》
- 下后间服缓剂《温疫论》
- 下汲肾阴《中医词典》
- 下后反痞《温疫论》
- 下极《中医名词词典》
- 下后反呕《温疫论》
- 下极《中医词典》
- 下后大肠热肿坠重《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下极俞《中医词典》
- 下后不解(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 下极之俞《中医词典》
- 下后不解《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 下纪《中医词典》
《伤寒说意》
- 自叙
- 跋
- 卷首
- 卷一·太阳经
- 卷二·太阳经坏病
- 提纲 (卷二)
- 太阳坏病入阳明腑证
- 太阳坏病入太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少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厥阴脏证
- 卷三·太阳经坏病结胸痞证
- 卷四·阳明经
- 卷五·阳明经虚证
- 卷六·少阳经
- 卷七·少阳经坏病
- 卷八·太阴经
- 卷九·少阴经
- 卷十·厥阴经
- 附录:《伤寒论》中有而书中不载的方子
- 方剂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