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消长
伤寒热少厥微,其厥第觉指头寒冷,是热退而阴复也。但默默不欲饮食,时觉烦躁,此热犹未除也。迟至数日,小便利而色白者,方是热除也。除则烦去而欲食,其病为愈。若厥而作呕,胸胁烦满者,此甲木之冲逆。甲木既逆,乙木必陷,陷而生风,疏泄失藏,其后必便血也。
热除则病愈,而不宜全除。如伤寒脉迟,六七日后,反与黄芩汤,尽彻其热,脉迟为阴盛,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寒冷,应不能食,而反能食,此名除中。中气除根,而居膈上,故暂时能食,必主死也。
若其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下见泄利,是热少寒多,阴进而阳退也。凡阴盛而厥利者,当不能食,若反能食者,恐为除中。观其食已索饼,不发暴热者,知其胃气尚在,未尝外除,必当自愈。盖厥利而能食,必是阳复而发热。阳复之热,续在而不去,除中之热,暴来而暴去。恐其厥后之热暴来而复暴去,便是除中之病,迨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是前非暴来而后非暴去,期之旦日夜半必愈。以先发热六日,后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先之发热六日,亦为九日,厥热匀平,日期相应,此阳已长而阴不进,故期之旦日夜半愈。若后三日脉之,而脉仍见数,其热不罢者,此阳长之太过,热气有余,必郁蒸血肉,而发痈脓也。
凡见厥逆,必病下利,后见发热,则阳复利止,再见厥逆,必当复利。若厥逆之后,发热利止,阳复当愈,而反汗出咽痛者,此阳复之太过,内热郁蒸,外开皮毛,而上冲喉咙,其喉必痹塞也。
若发热无汗,是阳不上行,下焦温暖,利必自止。若下利不止,是阳复之太过,积热下郁,必伤阴分而便脓血。便脓血者,热不上冲,其喉不痹也。

- 阴阳消长《伤寒说意》
- 阴阳消长《中医名词词典》
- 阴阳消长《中医词典》
- 阴阳相应辨论《明目至宝》
- 阴阳邪风《目经大成》
- 阴阳相移发三疟《针灸甲乙经》
- 阴阳形气外内易难《类经》
- 阴阳相乖相伏《医效秘传》
- 阴阳虚搏病候死期《类经》
- 阴阳相半歌《外科十三方考》
- 阴阳虚盛用药寒温辩《伤寒六书》
- 阴阳系日月《内经评文》
- 阴阳虚实补泻先后《类经》
- 阴阳系日月《灵枢悬解》
- 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类经》
- 阴阳系日月《黄帝内经·灵枢》
- 阴阳虚实用药寒温辩《伤寒六书》
- 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中国医学通史》
- 阴阳穴《中医词典》
- 阴阳五行学说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 阴阳学说《中医词典》
- 阴阳五行《类经》
- 阴阳学说《中医基础理论》
- 阴阳未交合图《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阴阳咽痛《医宗金鉴》
- 阴阳维脉《黄帝内经太素》
- 阴阳咽痛《医学摘粹》
- 阴阳脱门(五则)《辨证录》
- 阴阳咽痛《伤寒心法要诀》
- 阴阳体象《类经图翼》
- 阴阳已交合图《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伤寒说意》
- 自叙
- 跋
- 卷首
- 卷一·太阳经
- 卷二·太阳经坏病
- 提纲 (卷二)
- 太阳坏病入阳明腑证
- 太阳坏病入太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少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厥阴脏证
- 卷三·太阳经坏病结胸痞证
- 卷四·阳明经
- 卷五·阳明经虚证
- 卷六·少阳经
- 卷七·少阳经坏病
- 卷八·太阴经
- 卷九·少阴经
- 卷十·厥阴经
- 附录:《伤寒论》中有而书中不载的方子
- 方剂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