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脉紧
阳明中风,发热恶寒,脉浮而紧,是太阳之表证未解,卫闭而风不能泄也。而口苦咽干,有少阳之经证,腹满微喘,有太阴之脏证。缘阳衰土湿,中气不运,胃气上逆,胆火郁升,故病象如此。此其表邪不解,而里阴复盛,若误下之,则阳败湿滋,必小便难而腹更满也。
如其发热汗出,不恶寒而反恶热,是太阳表解,而属阳明之腑矣。但既觉腹满,则其太阴湿旺,虽经汗解,其身必重。若误汗以亡其阳,则烦躁昏愦,而作谵语。若烧针以亡其阳,则烦躁怵惕,而废眠卧。若误下以亡其阳,则土败胃虚,下焦客气,逆动于胸膈,心神扰乱,懊憹不宁,宫城瘀塞,舌上胎生者,宜栀子豉汤,涌其败浊也。若下后阴亡土燥,渴欲饮水,口干舌涩者,宜人参白虎(方在“太阳”),培中而益气,泻热而清金。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而小便不利者,是土湿木郁,风动津耗而疏泄不行也,宜猪苓汤,二苓、滑、泽,泻湿而燥土,阿胶清风而润木也。
【77】猪苓汤 六十四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 寒热脉紧《伤寒说意》
- 寒热瘰疬《黄帝内经太素》
- 寒热脉紧证十三 阳明六十四《伤寒悬解》
- 寒热瘰方一十一首《外台秘要》
- 寒热门《张氏医通》
- 寒热论《慎柔五书》
- 寒热门汤类《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寒热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寒热能食不生肌肉《幼幼新书》
- 寒热论《中藏经》
- 寒热疟候《诸病源候论》
- 寒热类伤寒证《伤寒九十论》
- 寒热篇《景岳全书》
- 寒热厥候《诸病源候论》
- 寒热胜负《四圣悬枢》
- 寒热厥后《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寒热食不消《幼幼新书》
- 寒热厥《黄帝内经太素》
- 寒热似疟《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寒热结实候《诸病源候论》
- 寒热手法《子午流注说难》
- 寒热结实《幼幼新书》
- 寒热舒肝篇《外经微言》
- 寒热兼行之剂《金匮翼》
- 寒热顺逆《内经博议》
- 寒热候《诸病源候论》
- 寒热死生《伤寒悬解》
- 寒热怪病《奇方类编》
- 寒热同形同病《读医随笔》
- 寒热腹痛《幼幼新书》
- 寒热同形同病(案)《读医随笔》
《伤寒说意》
- 自叙
- 跋
- 卷首
- 卷一·太阳经
- 卷二·太阳经坏病
- 提纲 (卷二)
- 太阳坏病入阳明腑证
- 太阳坏病入太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少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厥阴脏证
- 卷三·太阳经坏病结胸痞证
- 卷四·阳明经
- 卷五·阳明经虚证
- 卷六·少阳经
- 卷七·少阳经坏病
- 卷八·太阴经
- 卷九·少阴经
- 卷十·厥阴经
- 附录:《伤寒论》中有而书中不载的方子
- 方剂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