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熨亡阴
太阳病二日,方传阳明之经,遽见烦躁,是胃阳素盛,将欲入腑。不知者见其烦躁,以为阳郁欲汗,反熨其背,以发大汗。火气入胃,水竭土燥,烦躁愈加。燥热熏心,必发谵语。火气升腾,所熨之汗,但见上焦,从腰以下绝无,大便干硬,小便不利,上热欲呕而足下厥冷,反恶风寒,以其火升而不降也。其燥火郁蒸,微阴内败,阴绝则死,阴复则生。
若十余日间,忽战摇振栗而自下利者,此欲解也。盖阳气欲发,而微阴外束,不能遽发,是以振栗。阳气一发,则阴复而利下。胃热后泻,是以解也。利下之后,忽觉头痛足热,则中脘郁火,上下通达,谷气四周,霍然愈矣。

- 火熨亡阴《伤寒说意》
- 火运临午《中医词典》
- 火灾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 火运《中医词典》
- 火灾伤《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 火越《傅青主男科》
- 火燥《明医指掌》
- 火曰升明之纪《脉诀汇辨》
- 火胀《中医词典》
- 火曰赫曦之纪《脉诀汇辨》
- 火胀大头《目经大成》
- 火曰伏明之纪《脉诀汇辨》
- 火照门主方《疡医大全》
- 火寓《本草求真》
- 火者,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也。《医学启源》
- 火郁之发《松峰说疫》
- 火针《针灸大成》
- 火郁越鞠丸《医方考》
- 火针《中医词典》
- 火郁胃脘痛《中医词典》
- 火针《古今医统大全》
- 火郁汤《医方考》
- 火针《本草从新》
- 火郁嗽《中医词典》
- 火针《药性切用》
- 火郁发之《中医词典》
- 火针《针灸聚英》
- 火郁发之《中医名词词典》
- 火针(燔针、焠针、烧针)《中医名词词典》
- 火郁发热《金匮翼》
- 火针不可轻用《医门补要》
《伤寒说意》
- 自叙
- 跋
- 卷首
- 卷一·太阳经
- 卷二·太阳经坏病
- 提纲 (卷二)
- 太阳坏病入阳明腑证
- 太阳坏病入太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少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厥阴脏证
- 卷三·太阳经坏病结胸痞证
- 卷四·阳明经
- 卷五·阳明经虚证
- 卷六·少阳经
- 卷七·少阳经坏病
- 卷八·太阴经
- 卷九·少阴经
- 卷十·厥阴经
- 附录:《伤寒论》中有而书中不载的方子
- 方剂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