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后心悸
伤寒脉候弦细,头痛发热者,是属少阳。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不可发汗,汗亡心液,火炎神乱,则生谵语,便是里入胃腑。胃和则愈,胃腑燥热不和,则君相升浮,摇荡不安,烦而且悸也。以相火下蛰,则神魂宁谧,而相火顺降,全凭胃土,胃土右转,阳气清凉而化金水,收藏得政,是以阳秘而不泄。胃土不和,燥热升逆,甲木莫降,拔根而上炎,神魂失归,故烦乱而悸动也。凡伤寒二三日,其心中悸动而烦扰者,是阳明土燥,相火失归,拔根上炎,欲传胃腑。宜小建中汤,滋燥土而清相火也。若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是相火升炎,血枯木燥,经络梗涩也。宜炙甘草汤,参、甘、大枣,补中培土,胶、地、麻仁,滋经润燥,姜、桂,行其瘀涩,麦冬清其燥热也。
【74】炙甘草汤 七十一
甘草炙,四两 生姜切,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去皮,三两 阿胶二两 麦门冬去心,半升 麻仁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 汗后心悸《伤寒说意》
- 汗后亡阳《伤寒说意》
- 汗后致虚《经方实验录》
- 汗后吐泄《伤寒说意》
- 汗后作喘证四 太阳五十九《伤寒悬解》
- 汗后吐逆证五 太阳七十五《伤寒悬解》
- 汗家《中医名词词典》
- 汗后吐逆证六 太阳七十六《伤寒悬解》
- 汗家《中医词典》
- 汗后吐蛔《伤寒说意》
- 汗解《儿科萃精》
- 汗后四十四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 汗解紧愈证二十四 阳明七十五《伤寒悬解》
- 汗后热《丹溪手镜》
- 汗空《中医词典》
- 汗后劳复证《伤寒九十论》
- 汗类《察病指南》
- 汗后烦渴:第三十凉膈减桂五苓桂苓甘露饮益元散《河间伤寒心要》
- 汗量辨病《常见病自测》
- 汗后发噫《扁鹊心书》
- 汗论《温病条辨》
- 汗后发渴《伤寒说意》
- 汗门《针灸大成》
- 汗后恶热《伤寒说意》
- 汗门《张氏医通》
- 汗后恶寒(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 汗窍《中医词典》
- 汗后恶寒《伤寒捷诀》
- 汗吐下不解(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 汗后大便下赤水或脓血《扁鹊心书》
- 汗吐下法亲历记《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伤寒说意》
- 自叙
- 跋
- 卷首
- 卷一·太阳经
- 卷二·太阳经坏病
- 提纲 (卷二)
- 太阳坏病入阳明腑证
- 太阳坏病入太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少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厥阴脏证
- 卷三·太阳经坏病结胸痞证
- 卷四·阳明经
- 卷五·阳明经虚证
- 卷六·少阳经
- 卷七·少阳经坏病
- 卷八·太阴经
- 卷九·少阴经
- 卷十·厥阴经
- 附录:《伤寒论》中有而书中不载的方子
- 方剂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