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乌梅丸证
厥阴风木,生于肾水,而胎君火。水阴而火阳,阴胜则下寒,阳胜则上热。风动火郁,津液消亡,则生消渴。木性生发,水寒土湿,生意抑遏,郁怒冲击,则心中疼痛。木贼土败,脾陷则胃逆,故饥不欲食。食下胀满不消,胃气愈逆,是以吐蛔。下之阳亡脾败,乙木陷泄,则下利不止也。
厥阴阴盛之极,则手足厥逆。厥而吐蛔,是谓蛔厥。伤寒脉缓而厥,至七八日,皮肤寒冷,其人躁扰无暂安之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虫。今病者有时安静,有时烦乱,此为脏寒,不能安蛔,蛔虫避寒就温,上入胸膈,故生烦乱。蛔虫得温而安,须臾烦止。及其得食,胃寒不消,气逆作呕,冲动蛔虫,蛔虫不安,是以又烦,顷则随吐而出,故当自吐蛔。蛔厥者,宜乌梅丸,乌梅、桂枝,敛肝而疏木,干姜、细辛,温胃而降逆,人参补中而培土,当归滋木而清风,椒、附,暖其寒水,连、柏,泻其相火也。
乌梅丸又主久利。
【101】乌梅丸 九十八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炮,去皮,六两 蜀椒出汗,四两 桂枝去皮,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 厥阴乌梅丸证《伤寒说意》
- 厥阴问答一《伤寒寻源》
- 厥阴下篇《伤寒恒论》
- 厥阴问答二《伤寒寻源》
- 厥阴下篇 计一方《伤寒恒论》
- 厥阴温法十条《伤寒贯珠集》
- 厥阴新法《伤寒指掌》
- 厥阴为阖《中医词典》
- 厥阴阳回不死证一 厥阴三十八《伤寒悬解》
- 厥阴头痛《中医词典》
- 厥阴阳绝死证一 厥阴三十一《伤寒悬解》
- 厥阴提纲《医述》
- 厥阴阳邪脉证《伤寒心法要诀》
- 厥阴岁气病疏《内经博议》
- 厥阴阳邪热脉证《医宗金鉴》
- 厥阴生死微甚之辨十五条《伤寒贯珠集》
- 厥阴阴邪寒脉证《医宗金鉴》
- 厥阴舌《敖氏伤寒金镜录》
- 厥阴阴邪脉证《伤寒心法要诀》
- 厥阴舌《中医词典》
- 厥阴俞《中医词典》
- 厥阴上篇 计三方《伤寒恒论》
- 厥阴俞《针灸学》
- 厥阴上篇《伤寒恒论》
- 厥阴俞(一名厥俞)《针灸大成》
- 厥阴伤寒《轩岐救正论》
- 厥阴欲愈十二 厥阴四十九《伤寒悬解》
- 厥阴热证《中医词典》
- 厥阴运气义《思考中医》
- 厥阴清法五条《伤寒贯珠集》
- 厥阴脏病《伤寒悬解》
《伤寒说意》
- 自叙
- 跋
- 卷首
- 卷一·太阳经
- 卷二·太阳经坏病
- 提纲 (卷二)
- 太阳坏病入阳明腑证
- 太阳坏病入太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少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厥阴脏证
- 卷三·太阳经坏病结胸痞证
- 卷四·阳明经
- 卷五·阳明经虚证
- 卷六·少阳经
- 卷七·少阳经坏病
- 卷八·太阴经
- 卷九·少阴经
- 卷十·厥阴经
- 附录:《伤寒论》中有而书中不载的方子
- 方剂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