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经主中宜和解
少阳寒热往来频.口苦咽干胁下疼.目眩耳聋头角痛.小柴汤是顶门针.按伤寒三四日内.及足少阳胆经受之.其脉起于目锐 .瞳子 骨、上头角、络耳、循胸、胁、行身之侧.终于足四指之窍阴穴也.其症则胸胁满而耳聋.往来寒热.然少阳为半表半里.其脉尺寸俱弦.弦而数者.病在中也.宜小柴胡汤和之.凡治有三禁.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只宜和之.以柴胡汤.至病患呕而不渴.加半夏.渴而作呕.加姜汁竹茹.或渴或不渴.或呕或不呕.在随症而加减之.小柴胡汤 五般.半夏人参共交攒.更有黄芩与甘草.生姜枣子水同煎.

- 少阳经主中宜和解《伤寒捷诀》
- 少阳经证治十一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 少阳痉《中医词典》
- 少阳经证用药诀《医学传心录》
- 少阳厥《中医词典》
- 少阳经证解《医理真传》
- 少阳厥阴《伤寒指掌》
- 少阳经证《医学心悟》
-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医宗金鉴》
- 少阳经用药图《医法圆通》
-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伤寒心法要诀》
- 少阳经义《思考中医》
- 少阳连太阳经证《伤寒说意》
- 少阳经香港脚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少阳脉《中医词典》
- 少阳经提纲 少阳一《伤寒悬解》
- 少阳脉证《医宗金鉴》
- 少阳经提纲《医学摘粹》
- 少阳脉证《伤寒心法要诀》
- 少阳经脚气《中医词典》
- 少阳篇《伤寒恒论》
- 少阳经见证法《伤寒六书》
- 少阳篇《伤寒医诀串解》
- 少阳经坏病提纲《医学摘粹》
- 少阳篇 计二方《伤寒恒论》
- 少阳经坏病结胸痞证提纲《医学摘粹》
- 少阳篇三阳合病之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少阳经病小柴胡证一 少阳二《伤寒悬解》
- 少阳篇正误《医宗金鉴》
- 少阳经《松峰说疫》
- 少阳入阳明腑证《伤寒说意》
《伤寒捷诀》
- 作者:严则庵纂辑、裘庆元辑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总论
- 伤寒总诀治法
- 太阳经伤寒
- 太阳经伤风
- 阳明经分在经在腑
- 阳明经经病
- 阳明经腑病
- 少阳经主中宜和解
- 三阴经分传经直中
- 太阴经传经热症
- 太阴经直中寒症
- 少阴经传热症
- 少阴经直中寒症
- 厥阴经传经热症
- 厥阴经直中寒症
- 结胸
- 血结胸
- 痞气
- 下厥上竭
- 亡阳
- 肠垢溏
- 发黄
- 发狂
- 发斑
- 筋惕肉
- 风温
- 湿温
- 风湿
- 中湿
- 温病热病
- 阳毒
- 阴毒
- 发汗
- 战振栗
- 合病
- 并病
- 谵语
- 郑声
- 呕吐
- 干呕
- 火邪惊狂
- 蛔厥
- 狐惑
- 刚痉柔痉
- 霍乱
- 寒热往来
- 发喘
- 咳嗽
- 吐血
- 衄血
- 单伏双伏
- 阴阳易
- 咳逆
- 心动悸
- 两感伤寒
- 百合
- 懊(读恼古字通用)
- 奔豚动气
- 脏结
- 除中
- 螈
- 怫郁
- 劳复食复
- 过经不解
- 温疟
- 渴症
- 漱水不欲咽
- 背恶寒
- 恶寒
- 汗后恶寒
- 阳经发热
- 阴经发热
- 下后有热
- 头痛
- 咽痛
- 胁痛
- 腹满痛
- 燥咽干
- 循衣摸床
- 烦躁
- 昼夜偏剧
- 多眠
- 不得眠
- 小便不利
- 小便自利
- 大便不利
- 阴症
- 阳症
- 表症
- 里症
- 阴厥
- 阳厥
- 阴症似阳
- 阳症似阴
- 妇人伤寒
- 妇人热入血室
- 伤寒有时气瘟疫不同
- 伤寒有四症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