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初病葛根汤证
阳明腑证,自太阳传来,方其自经入腑之始,法宜解表。其得之中风,发热恶风,汗出脉缓者,宜桂枝汤。其得之伤寒,发热恶寒,无汗脉紧者,宜麻黄汤。以太阳、阳明,经腑合病,经证如初而腑热未成,故但解太阳之经,不攻阳明之腑,经热既泄,则腑热不作矣。
经热不泄,则腑热必作,以其腑阳之盛也。何以知其腑阳之盛?以其脉大也。阳明经腑,皆主下降,外为风寒所闭,经络束迫,胃气郁遏,上脘不降,宗气壅塞,不能顺下,故有喘而胸满之证。背者,胸之府也,胸膈郁满,宗气不得前降,则逆冲于背项,是以项背强直,大与太阳不同。
一见项背强直,便是经腑合邪,宜加葛根,清散阳明经腑之郁。其项背强直而汗出恶风者,用桂枝加葛根汤。其项背强直而无汗恶寒者,用葛根汤。胃为受盛之腑,胃腑松缓,容纳有余,则吐利不作,经络束迫,致腑气郁遏,不能容受,故见吐利。利者,用葛根汤,解表而舒胃气,使不致郁陷,吐者,用葛根加半夏汤,解表而降胃气,使不致冲逆。
表证不解,自太阳、少阳之经,内连阳明之府,是谓三阳合病。其脉浮大,上于关上,胆热传之胃土,但欲眠睡,睡则阳气郁蒸,目合而汗出,是又当于桂、麻、葛根之中,加以柴、芩也。
【2】桂枝加葛根汤 五十四
葛根四两 芍药二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二两 桂枝去皮,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15】葛根汤 五十五
葛根四两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16】葛根加半夏汤 五十六
葛根四两 麻黄去节,三两 甘草炙,二两 芍药二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生姜切,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 阳明初病葛根汤证《伤寒说意》
- 阳明病状《千金翼方》
- 阳明大实《经方实验录》
- 阳明病猪苓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阳明瘅疟《中医词典》
- 阳明病栀子柏皮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阳明当下证《伤寒九十论》
- 阳明病之燥《思考中医》
- 阳明的运气义《思考中医》
- 阳明病茵陈蒿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阳明方总论《伤寒附翼》
- 阳明病要《思考中医》
- 阳明府病脉证《医宗金鉴》
- 阳明病胃家实解《研经言》
- 阳明府义《思考中医》
- 阳明病外证《中医词典》
- 阳明腑病《中医词典》
- 阳明病提纲《思考中医》
- 阳明腑病《医学心悟》
- 阳明病四逆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阳明腑病 二十七章《伤寒悬解》
- 阳明病时相《思考中医》
- 阳明腑病脉证《伤寒心法要诀》
- 阳明病湿胜自汗论《脾胃论》
- 阳明腑病调胃承气证一 阳明二十《伤寒悬解》
- 阳明病三承气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阳明腑病证十二条《伤寒贯珠集》
- 阳明病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阳明腑实证《灵素节注类编》
- 阳明病解《伤寒法祖》
- 阳明腑证《伤寒说意》
《伤寒说意》
- 自叙
- 跋
- 卷首
- 卷一·太阳经
- 卷二·太阳经坏病
- 提纲 (卷二)
- 太阳坏病入阳明腑证
- 太阳坏病入太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少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厥阴脏证
- 卷三·太阳经坏病结胸痞证
- 卷四·阳明经
- 卷五·阳明经虚证
- 卷六·少阳经
- 卷七·少阳经坏病
- 卷八·太阴经
- 卷九·少阴经
- 卷十·厥阴经
- 附录:《伤寒论》中有而书中不载的方子
- 方剂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