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痞证表里

《伤寒说意》书籍目录

痞证者,将来之太阴脏证,误下而成者。胃主降浊,脾主升清,人之心下虚空者,清阳升而浊阴降也。下伤中气,升降失职,浊阴上逆,则心下痞塞,清阳下陷,则大便泄利,故痞证必兼下利,以其中气之败也。太阴病,腹满自利,下之则胸下结硬。腹满者,痞之根,然尚未成痞,下之而胸下结硬,乃成痞矣。

如太阳伤寒,多入三阴。表证未解,应当解表,而医数下之,败其脾阳,遂协合外热,而为泄利。缘表证不解,则外热不退,下后内愈寒而外愈热,是谓协热利。清气下陷而泄利不止,则浊气上逆而心下痞硬,内寒外热,表里不解。宜桂枝人参汤桂枝解其表,姜、甘、参、术,解其里也。

若伤寒大下之后,复发其汗,阳败阴乘,心下痞硬,理宜攻痞。如外见恶寒者,亦是表未解也,不可攻痞,攻痞则陷其表阳。当先解其表,表解后,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也。

前用桂枝人参,双解表里,此用桂枝解表,大黄黄连攻里者,以上则外热,此则外寒。阴阳之理,外热者必内寒,外寒者必内热。表证未解,阴邪束闭,阳郁不达,则外见恶寒,外寒则内必发热,此以外寒包其内热,故用桂枝以解外寒,大黄黄连以攻内热。痞证阴盛格阳,郁生上热,以大黄黄连推其上热,使之下达,则肺热肃清。设其下寒续生,则宜改温药矣。

【66】桂枝人参汤 四十五

桂枝别切,四两 甘草炙,四两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60】大黄黄连泻心汤 四十六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臣亿等①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

①臣亿等 宋·林亿、高保衡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说意》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说意》书籍目录
  1. 痞证表里《伤寒说意》
  2. 痞胀《痰火点雪》
  3. 痞证七条《伤寒贯珠集》
  4. 痞胀《中医词典》
  5. 痞证治《医宗金鉴》
  6. 痞硬《伤寒心法要诀》
  7. 痞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8. 痞硬《医学摘粹》
  9. 痞症门《小儿推拿广意》
  10. 痞饮《中医词典》
  11. 痞症门推法《推拿抉微》
  12. 痞癣《急救广生集》
  13. 《中医词典》
  14. 痞续法《医学纲目》
  15. 《医学纲目》
  16. 痞似结胸《活幼心书》
  17. 《续名医类案》
  18. 痞塞《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9. 《证治准绳·幼科》
  20. 痞热《中医词典》
  21. 《普济方·针灸》
  22. 痞气丸《医方论》
  23. 《普济方·针灸》
  24. 痞气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5. 《针灸资生经》
  26. 痞气成黾《奇方类编》
  27. 《女科证治准绳》
  28. 痞气《药症忌宜》
  29. 《灸法秘传》
  30. 痞气《金匮翼》
  31. 癖病《育婴家秘》

《伤寒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