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吐下后心满气冲头眩身摇心悸肉瞤
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而紧者,土败阳虚,浊阴上乘也。又复发汗,以亡经中之阳,温气外泄,血冷木枯,风动身摇,振振不已。此其病在经络,根原脏腑,缘于水泛土湿,木郁风动。宜苓桂术甘汤,燥土而泻水,疏木而达郁也。
若发汗之后,汗出不解,病人仍发热,心下荒(荒 通慌。)悸,头目眩晕,皮肉瞤动,身体振摇,势欲穴地自安,此以汗出阳亡,水寒土湿,木郁风动,冲击而不宁也。宜以真武汤,泻湿燥土,清风木而温寒水也。
凡汗多阳亡,其人叉手自冒其心,心下动悸,欲得手按者,缘于土败木郁,风动神摇。宜桂枝甘草汤,疏木而培土也。汗多阳亡,病人叉手自冒其心者,率多耳聋。以肺胃逆行,胆木不降,浊气上填,孔窍不虚灵也。
大抵脉候浮数,法当汗解,若下败脾阳,身重而心悸者,则不可发汗,当俟自汗而解。此其尺中脉微。里阳原虚,须阳气渐复,表里皆实,经气外发,自能汗愈也。凡尺脉迟微者,皆不可汗。营候于尺,汗化于营,尺微营虚,故不可汗。汗之亡阳者,亡其血中之温气也。(真武汤在“少阴”)。
【29】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三十四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桂枝去皮,四两 甘草炙,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 汗吐下后心满气冲头眩身摇心悸肉瞤《伤寒说意》
- 汗吐下后心烦《伤寒说意》
- 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医学入门》
- 汗吐下法亲历记《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医学入门》
- 汗吐下法亲历记《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汗吐下温水火刺灸八法《丹溪手镜》
- 汗吐下不解(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 汗为心液《中医词典》
- 汗窍《中医词典》
- 汗淅疮《中医词典》
- 汗门《张氏医通》
- 汗淅疮《外科启玄》
- 汗门《针灸大成》
- 汗下《伤寒悬解》
- 汗论《温病条辨》
- 汗下《冯氏锦囊秘录》
- 汗量辨病《常见病自测》
- 汗下《证治准绳·幼科》
- 汗类《察病指南》
- 汗下并用《中医词典》
- 汗空《中医词典》
- 汗下不解《古今医彻》
- 汗解紧愈证二十四 阳明七十五《伤寒悬解》
- 汗下后发作奔豚《伤寒说意》
- 汗解《儿科萃精》
- 汗下后烦渴《伤寒说意》
- 汗家《中医词典》
- 汗下后寒湿发黄《伤寒说意》
- 汗家《中医名词词典》
- 汗下后汗出发喘《伤寒说意》
《伤寒说意》
- 自叙
- 跋
- 卷首
- 卷一·太阳经
- 卷二·太阳经坏病
- 提纲 (卷二)
- 太阳坏病入阳明腑证
- 太阳坏病入太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少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厥阴脏证
- 卷三·太阳经坏病结胸痞证
- 卷四·阳明经
- 卷五·阳明经虚证
- 卷六·少阳经
- 卷七·少阳经坏病
- 卷八·太阴经
- 卷九·少阴经
- 卷十·厥阴经
- 附录:《伤寒论》中有而书中不载的方子
- 方剂索引